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腾讯  |  新浪  |  搜狐  |  网易  |  凤凰网  |  中华网  |  百度  |  青海新闻网

【青海记忆】藏族传统点心“馫”,你知道怎么做吗​

每逢过年的时候,我们藏族人有做“乔加”(མཆོད་རྒྱ)和“德卡”(སྡེར་ཁ།)装饰的习俗。除夕的时候,佛龛前家里的长老们会很用心地把佛龛擦拭干净,摆上几盏酥油灯和七个供果盘,里面会同时摆放最好的食物,这个藏语里就叫做“乔加”(特指供品的意思)。年轻人吃过年夜饭后,就开始在餐桌上(藏族家庭里都有一个长方形的做桌子,以前条件不好就用牛粪来做)的金属盘里摆放各种新年美食,油炸馍馍、阿卡包子、手抓羊肉和牛肉,藏式点心(藏语念“馫 xin”)放在油炸馍馍上面、各色糖果、新鲜水果、饮料、青稞酒、啤酒等,大概摆满十来个盘子左右,十分丰盛,这种时候感觉特别有仪式感,这个在藏语里就被称之为“德卡”。

今年,我拍了几个这样的视频和照片,发了朋友圈,想分享给那些关注我们藏族人生活的朋友一起欣赏。他们看到“馫 ”,特别好奇,很多内地朋友问我这是什么东西?我告诉他们,这个是我们藏族的传统藏式点心“馫”,特别好吃。这一下子就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兴趣,看来美食都是挡不住的诱惑啊!随后她们又问了我很多关于“馫 ”的各种问题,带着他们的疑问,我特意走访了一次牧区,探秘整个“馫 ”的制作过程,今天就让我用文字来描述它,带大家一起了解我们的藏族知名点心“馫”,欢迎大家做客我的家乡品尝特色美食。

“馫 ”是由奶酪、酥油、蕨麻粉、白糖等原料混合而成的一种传统美食。“馫”是藏语,汉语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最好的食物。馫在藏族人民生活中占据非常崇高的地位,它在藏族牧区是非常流行的不可缺少的一个传统美食。

牧民一般在过新年或举办婚礼、去朝拜的时候,都要专门做这种藏式点心。因为藏族人认为“馫 ”是寓意吉祥的食物,所以逢年过节或婚礼上必须有它的存在。而且它的营养价值极高,携带比较方便,可以满足我们藏族人的远行和放牧等各种场合所需。

馫的制作原料来源于纯天然绿色食物,最主要的成分分别有蕨麻,它是一种草药,是自然界的产物,是绿色蕨根食物的果实。其它主要成分均是来自高原牦牛身上的健康食品(奶酪和酥油),高营养价值的东西几乎全部集中在这种“馫 ”美食之中,毫不夸张地说它是我们藏区美食的一种浓缩精华,特别适合我们这种高原地区抵御寒冷,给我们带来幸福安康。

制作这种藏式点心是一种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经过很多环节才能制作完成,在制作过程当中,最关键的是蕨麻部分的制作。蕨麻制作工艺是“馫 ”产品很难把握的一个环节,是“馫 ”制作的核心技术环节,馫的味道和颜色都取决于蕨麻成分的好坏,也可以说馫制作的好坏是由蕨麻技术来决定的。说起来简单,可做起来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有经验的传统手艺人参观一下做“馫 ”的全过程吧!最近我采访了很多藏族老人和懂得这种手艺的高手,问了很多关于制作这种藏式点心的过程。某一天,我走进了青海牧区的一户牧民家中,专门过来拜访这位馫制造的高手。现场说明了我的来意后,女主人很热情地接待了我,她非常开心地现场给我展示了制作“馫 ”的全过程。

首先这个牧民家的小姑娘(大概二十岁左右)去外面找来了一些偏白色的土,她蹲下来把这些土捣碎后,装在一个编织袋里,这个是需要炒熟蕨麻的时候用。我按照女主人的指导,在外面找来几块砖头,平均分成三垛,围成一个圆形摆放,这就算是火炉了,用来炒蕨麻。这位女主人叫华忠加,今年58岁,这里我叫她师母(因为女主人今天要传授制作馫的技术,所以我现场拜她为师)在旁,一边指挥一边给我讲:“现在屋子里用的是煤炉和电磁炉,都容易造成火力太强不好控制温度,怕把蕨麻烧坏掉了,造成浪费,所以只好用牛粪烧着的自然火来加热炒熟,这样更加游刃有余”。

师母拿来一口铁锅,一把铲子,把锅架在火上加上水,回头对我说“青稞和蕨麻有两种烤法,一种叫干炒,是那些干的蕨麻或青稞直接放入锅里就炒,另一种叫湿炒,是把原材料放在水里泡一会儿后再炒,后者比前者口感好。因为去年的蕨麻干透了,稍微湿点就很容易炒熟,这样也会比较好吃”。说着她把选好的蕨麻和一些青稞一起倒入锅中,开始不停地搅拌。

我这时不经意间想起了小时候,跟着阿妈妈果(就是姥姥)去采蕨麻,姥姥身手不凡,熟能生巧,采集蕨麻又快又多,刚采出的蕨麻带着泥土,颜色很深(偏褐色),摸起来硬硬实实,水分充足,我也学着姥姥的样子,有模有样地用自己的小手在土里刨一刨,筛一筛,把蕨麻一个一个地捡出来,虽然我手慢,比不上姥姥,可劳动的感觉让我很有价值感,想想自己采地也不错,兴高采烈的样子!不知不觉采好几个“尕毛”袋(专门采集蕨麻的一种羊毛编织的小袋子,能装7-8斤蕨麻)的蕨麻,姥姥随即把它背回家,即刻放在太阳底下晾晒,到了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姥姥拿来一张厚厚的被子,把晾晒的蕨麻包起来,抱回家里去。姥姥告诉我说:这样做是为了要保持蕨麻白天晾晒的温度,明天会拿到太阳下继续晒干。

就这样日复一日地每天日出搬出来,日落再搬回去,大概晒到一个星期左右,蕨麻已经不再是那么湿湿漉漉的了,表面皮肤已经邹皱巴巴,颜色也开始变浅了(猪肝色),身体瘦了一半,姥姥此时会逐个开始检查,用手捏捏,不裂不破,完整无损地就装在“杰毛”袋(牛毛编织的袋子,能装50-60斤蕨麻)里,放置好准备过年时做点心或做其他的蕨麻食物。姥姥要是还健在的话,该多好啊!那我岂不是很容易就能吃到这种点心了吗?说不定我已经成为这种点心的传人了,想我的姥姥……

正在我陷入沉思,思绪万千的时刻,师母已经将泡好的蕨麻和青稞倒在了不锈钢盆里,她说:“现在好啦”,接着拿来铁丝网筛子,开始筛前面放在袋子里的白色土,筛出细土倒入锅里,她的侄女则继续往火里添加着牛粪。师母随后转身去拿前面泡过的蕨麻时,顺便拿毛巾擦了一把汗,还跟我继续讲“炒蕨麻的时候,需要放一点青稞和蕨麻一起炒,因为人们很难分辨蕨麻是否炒熟,所以放点青稞一起炒,青稞炒熟后会开花,而蕨麻不会有这种现象,一旦青稞熟了,那就意味着蕨麻也已经熟了”。她的话音未落,盘子中的蕨麻和青稞,已经倒入锅中了,接着说道:“如果没有这个白色的碎土,青稞和蕨麻很容易烧掉的(炒糊)。

最好的蕨麻炒完后是白白的,最后制作出来的馫会鲜嫩无比,口感特别好,这样才算是成功的做法。炒的技术如果拿捏得不好会呈现出黄色,制作出来的馫就会是咖啡色的,这个算是中等水平;最差的是黑色,黑色的说明已经损坏掉原材料,不能食用,已经算是浪费掉了。这样白白辛苦准备了一年的蕨麻,谁也不愿见到这种情况的发生”。它的制作环节不是单单在讲理论,手里拿着的像笤帚一样的搅拌工具(是从山中采来的植物编织起来的),一个劲不停地来回搅动,锅里掺了土的蕨麻和青稞,动作好似在刷锅,手中的刷子沙沙作响,回荡不停。她的动作娴熟优美,手臂有规律伴随着节奏左右摆动,脖颈上戴着的珊瑚(赤白两色)项链和佛珠同频摆动,仿若天仙辛勤劳作的一幅唯美画面,让人赏心悦目,浑然不知自己陶醉其中,浮想联翩。

不知不觉一锅蕨麻已经炒好出锅了,重新倒入铁筛中,筛去混合的土层,此时露出了焕然一新的白细蕨麻与青稞颗粒,欣喜之情溢于言表!青稞一个个饱胀爆裂,像咧嘴开口笑似的。接下来用同样的方法再进行第二锅炒制,必须得把不锈钢盆中剩下的材料一次性炒完。炒完后的蕨麻很热,需要晾置半个小时,等凉了还要去皮,因为蕨麻外层已经烧黑了,不去掉外皮会影响馫的颜色和口感。

待放置到合适温度的蕨麻,师母端盆坐门口,开始搓磨蕨麻皮子,看到此时的她已经很疲惫了,时不时扭扭身子,活动一下筋骨,坚持不懈地一直搓呀搓,好不容易将蕨麻蜕皮完成,筛掉多余的碎皮屑,留下嫩黄的蕨麻肉和开心的青稞颗粒,去皮后的材料颜色逐渐变深,更加鲜艳自然了。工序由室外转战到室内,师母回屋找来了石磨,两层圆形石板,中间圆孔处有木榫,由铁锤凿开的,将榫插入上盖外圈的摇棒孔中,连接好上下石磨,随后加入刚才准备好的蕨麻材料,开始转动石磨,研磨出来的细碎粉末从磨盘下面孔中流出,一股沁人心脾的浓香味道直入鼻孔,让人情不自禁咽口水。用手沾着一点粉末尝尝,哇塞!好香啊! 不一会儿就磨完了,望着即将完成的美食,既感慨又欣慰!感慨馫的制作工艺如此繁杂不易,身临其境在今后吃的时候才懂得更加珍惜。欣慰的是今天的蕨麻材料这个重要环节的工艺制作非常成功,一气呵成!想到待会儿的美食,已经沉醉其中,乐不思蜀啦!

尽管如此,师母告诉我,说她今天这次的蕨麻制作水平只能算中等,不算最好,也不算最差的,一般般,但我亲自品尝过了,感觉味道很好。这也许是师母谦逊的说法,结果我很满意。非常感谢这位素昧平生的普通家庭妇女,也就是我现在的师母,一位有着传统工艺制作技术的民间艺人,平凡而伟大!现场无私分享美食并传授技术给我,感恩有您!吾辈楷模!我定会好好珍惜的!

今天感觉自己就像是导演,电影制片人一样,现场道具演员等齐备,最后就等合成剧本了。现在开始“馫 ”的完整制作流程,请大家耐心观看:师母又拿出一口铝制的锅,放在屋内的电磁炉上,第一步,将一大块酥油放入锅中,这块油至少有16-20厘米大小。关于酥油的来处,这里插播两句,它是从牛奶中分离出来的一层厚厚的油脂,俗称“打酥油”,打酥油有专门制作的木桶,里面有一根木头,木头上有木盘,牛奶和酸奶倒入桶中盖上盖子,盖子上伸出来的木棍使劲往里来回抽拉,据说要抽800-1000下左右,水和油就自动分离出来了。这个过程牧区人都会,属于常规操作,我们牧区用的都是牦牛乳,酥油是黄色的。说起来这个还是我们高原朋友裴老师的一次直播课程总结得好,里面做了详细的介绍。

等酥油在锅里加热融化,并不断搅动,此时师母取来一小盆白色粉末曲拉(细碎的奶酪),加入融化的酥油中,听人说曲拉越细越好,接着不断搅动,“注意要先放曲拉,再放蕨麻,顺序非常重要,因为蕨麻粉特别能吸收酥油,曲拉后放的话,就没有机会融入酥油之中,这样曲拉就会特别干,影响口感”。现在加入了曲拉,“看,这时酥油已经有了一定浓度了”,师母边操作边提醒我注意事项;第二步,加入蕨麻粉,“注意不能一下子加太多,要一点一点往里添加,一边掺一边搅......”这时我注意到,淡黄色的酥油经过几轮搅拌,颜色已经由稀释的黄色转变为浓稠的红糖色了,师母此时又加了少许曲拉,拿来白糖,抓两三把撒入锅里,继续搅拌,最后师母让我看:“就这样深红的颜色,浓稠程度像粥一样,达到基本没水分,炒糖色出来,这就好了”。说着,她拿过一个扁而宽的不锈钢盆,端起锅将搅拌好的“馫 ”倒入盆中,并用铲子拍平、压实。然后,做最后的点缀,里面嵌(qian)入红枣,中间先放一颗周边五颗,即可锦上添花,熠熠生辉。如果需要献给活佛,在上面还需要加一层酥油,这样上面有一层金黄的油脂,显得更加富贵吉祥,华丽而气派,同时也代表特别虔诚敬献活佛的心意,今天圆满收官。

这算是真的完成了吗?别着急,装入盆中的“馫 ”还需要在盆中冷却一个晚上,明天再揭幕,露出真容。第二天,我再一次来到牧民家里,女主人见面笑呵呵地端出本次杰作。她将盆反过来,扣在案板上,开始挤压,沿着盆子底部一块一块用劲往下推,感觉差不多了,然后双手托住“馫 ”,将盆子取下, “馫 ”终于出炉了,像是一个新生儿脱离母体一般,带着匠人手中的温度,深红明艳,光洁透亮,女主人轻轻托起它,双手翻转:哇!太美了!女主人托着它的时候,双手就像是捧着自己珍爱的宝贝,似有一颗赤诚之心,敬奉佛主一般,脸上洋溢着灿烂如花般的笑容,与“馫 ”遥相呼应美极了!

采访在这里基本上就结束了,开始品尝唯美杰作,心中的甜蜜不言而喻,那美味的感觉,沁人心脾,回味无穷……藏式点心“馫 ”是藏族人民的传统知名小吃,其文化内涵及其丰富,它是一种礼物的存在形式。送给长辈的时候,寓意是健康平安;送给孩子的时候,寓意是开心快乐;送给朋友的时候,寓意是友谊长存。

馫的大小、质量和形状,以及上面的酥油层、红枣点缀和其他图案都代表着不同的意义。所以馫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食物,更是一种民族牧民文化的象征。人们品尝的不仅仅是一道美食,它更是一种艺术,一种情怀,一种传承!一种文化使命的延续!我为自己身为一个藏族的传人而自豪!

尕藏才旦,笔名牛头部落汉子,藏族、青海泽库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