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在线网·散文】走进德令哈农垦文化博物馆
德令哈农垦文化博物馆位于青海省海西州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柯鲁柯镇,于2020年8月26日正式建成开馆。这里曾是德令哈农场场部的旧址所在。
博物馆展览面积6374平方米,馆藏实物展品400余件,图片300余张,文字3万余字,全面展示了德令哈农垦生活、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农垦文化博物馆分为四个展区,内设六个室内展览区域和五个户外展示区域。
第一展区为“荒原芨芨热血人生——农垦人生活回忆展”和“高原丰碑——农垦文化名人展”。
第二展区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德令哈农场场史展”。
第三展区为“畟畟良耜·情之所寄——德令哈农场农具农机展”。
第四展区为“朝耕暮耘·平凡人生——农垦人的一天”以及“金色德令哈——德令哈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图片展”。
户外展示区域包括农垦中央大院和另外四个展区,分别展示雕塑、照片、口述实录、农机、农具、麦田迷宫等。
展区内,一件件栩栩如生的陈列展品、模拟场景和人物塑像,还原了那个年代柴达木人开疆拓土、垦荒种地、建设家园的奋斗历程,生动表达着农垦人的拼搏精神。
每一帧照片,每一件展品,每一段文字,都在提醒后人铭记柴达木开拓史,传承柴达木农垦文化,弘扬柴达木农垦精神。
走进了德令哈农垦文化博物馆,就走进了德令哈农垦历史隧道。
德令哈农场是我省第一个大型国营农场,1953年开始筹建,1954年建成。
20世纪50年代的柴达木,是满目苍凉的荒漠戈壁,没有农作物,更无良田,是沉睡中的处女地。
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大批复转军人 知识青年、干部、工人和农民,共同组成亘古未有的建设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进了柴达木盆地,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垦荒种地、建设家园的壮举。
首批拓荒者开始修筑从莫河到德令哈的简易公路。一件毡靴,一件羊皮版大衣就是他们的全部装备,白天,他们一边修路一边前进,夜宿野外。除了极少的马脊梁帐篷,绝大多数人住的都是地窝子。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路上以炒面、水坑里的积水来充饥。经过几十天的奋战,终于到达了当时只有几户牧民家庭的德令哈。
很多人因为高寒缺氧、营养不良患上了夜盲症,有的甚至神志不清,连人都不认识了。
60多年前的柴达木盆地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气候变化无常,干旱少雨,一年有8个月是风季,随时狂风乍起,风沙吹得人眼睛都睁不开;夏天的蚊害更让大家苦不堪言。
第一批进场的干部大多是战争年代过来的革命老同志,他们不但是指挥官,而且是深入生产第一线的带头人,他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作风带动和影响下,全场干部职工克服种种困难,人手一镐一锨建起了德令哈农场、住房和厂房。
从此,数十万农垦人在荒凉的瀚海戈壁开垦土地、辛勤劳作,开拓者们披荆斩棘,排除万难,迎来曙光。
经过农垦人的艰苦努力,农场保收粮田通产达到600-700斤、单产最高达1500斤!到1959年总场和分场已开垦农田30万亩,粮食总产1亿多斤,成为柴达木的“粮仓”。柴达木盆地,这片亘古荒原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农垦人凭着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凭着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满怀豪情,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艰苦创业,辛勤耕耘,他们用汗水、鲜血和生命创造了荒漠变良田,戈壁变绿洲的奇迹,奠定了德林哈市的发展基础,缔造了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柴达木农垦精神。
德令哈农场开发建设的历史,是一部厚重的创业史、奋斗史、发展史和改革史,德令哈农场取得的辉煌成就则是柴达木开发建设大潮中的一座不朽丰碑。
历史照片也许会褪色,但农垦文化永不会黯淡,农垦人开疆拓土、艰苦创业、建设家园的英雄事迹将永载柴达木史册,熠熠生辉!
柴达木农垦精神永放光芒,它在一代代农垦人的血液里,它在所有柴达木人的气节里。
天脑蛋,青海门源人,喜欢分享美好。海西州作家协会会员,青海读书会签约作者。主播:珍珠,喜爱播音,向阳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