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有个独特的姓叫“秃发”氏家族,你听说过吗?
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阅读青海地方学者靳育德先生的《老西宁》系列,其中在《老西宁•望族名人》一书中读到了一个比较特殊的姓氏——秃发。这引起了我的一些好奇。
后来,我开始查阅各种资料,但青海作者所写的资料很少,这方面的书籍也很少,目前我只有在靳育德先生的《老西宁》中找到了一点资料,再后来向几位前辈请教后,得到了一些资料。
下面就简单聊一聊秃发族。
秃发族出自汉朝时期鲜卑秃发部,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此称呼最早是出现在《国语•晋语》中,有言曰:“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与盟。”说的是西周初年,周武王子周成王在今宝鸡的南部举行会盟,楚和鲜卑都派人来了,但不肯参与盟誓,仅行了守祭火之礼。
拓跋氏相传出自黄帝后裔。古传轩辕黄帝为土德之王,因此这一支后裔自称“黄帝之后”。黄帝既是土德王,他们又是土德的后代,便以“土后”为姓,鲜卑语称土为“拓”,称后为“跋”,遂有拓跋。
德姓始祖是拓跋匹孤。相传,拓跋匹孤的儿子就出生在棉被之中,在鲜卑语里,把棉被叫做“秃发”,为了和拓跋氏彻底划清界限,拓跋匹孤的儿子干脆改以秃发为姓,寓意为“从棉被中出生的人”。日后也形成了另一支强大的鲜卑势力:秃发鲜卑。
所以“秃发”不同于“拓跋”,但其部分起源与“拓跋”同宗同源,是少数民族姓氏的一种,是同一鲜卑语的汉译异写。
在中国的姓氏文化中,每一个姓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然而,青海省西宁市的一个独特姓氏——秃发,却以其独特的历史和起源,成为了这片土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曹魏甘露元年~景元四年间(公元256~263年),曹魏镇西将军邓艾都督陇右诸军事时,又迁秃发鲜卑数万人至河西陇右雍、凉二州之间,即今陕西省中部及甘肃省一带,最后聚居于河西走廊东部及青海湖以东,与汉、羌等族杂居共处。秃发鲜卑的主要游牧地“东至麦田、牵屯,西至湿罗,南至浇河,北接大漠”,即大致东起今甘肃省平凉县西北的牵屯山、靖远县北的麦田城,西至今青海湖东,南至今青海省贵德县,北接今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但六盘山一带仍然是秃发鲜卑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
晋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96年),大凉国君主吕光,遣使拜秃发树机能的后代秃发乌孤为征南大将军、益州牧、左贤王。而秃发乌孤决意摆脱后凉吕光的控制,便谢绝封爵。公元397年,秃发乌孤自称大部督、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年号太初,建立了南凉国政权。南凉国被西秦国灭亡后,原秃发氏部人大部分为乞伏氏鲜卑的西秦国所统治,后西秦国为郝连氏鲜卑的夏国所灭,而夏国又亡于慕容氏鲜卑的吐谷浑部,西秦国领域大部分皆入于吐谷浑部,最后,吐谷浑部领域又为拓跋氏鲜卑的北魏王朝所占有。历史转了一个大圈,随后,其他诸部鲜卑如乞伏氏、出连氏、叱卢氏、秃发氏等等,均成为北魏王朝的“内入诸姓”和“四方诸姓”。此后,随着北魏孝文帝坚决的汉化改革政策的有效实施,不论是在北朝作官为吏的上层、还是一般平民的秃发氏等鲜卑族人,主体被融入汉族,剩余的一小部分演化为柔然族。
而在南凉国灭亡之后,南凉景王秃发傉檀的王子秃发破羌离开故地,辗转投奔拓拔氏建立的北魏王朝。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接纳了他,并对他说:“卿与朕源同,因事分姓,今可为源氏”,赐他汉姓源氏、名贺,晋封他为西平侯,从此秃发破羌改称源贺。源贺,就是今天源氏一族的始祖,世代相传至今。
秃发氏的汉族后裔孙氏、源氏尊奉秃发阗立为肇姓始祖。至今,在西宁市还依然生息繁衍着古老的秃发氏汉族后裔。但我多次联系了几位源氏的朋友,他们也不太清楚自己的姓氏来源,我们多么希望有源氏家族给我们提供更多的资料,以便更深一层了解和挖掘这方面的知识。【有这方面的资料或后裔可后台留言】
自汉朝以来,秃发姓氏的族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了多次变迁。他们在青海这片土地上扎根,与当地的文化和环境相互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尽管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经历了种种挑战和困难,但这个姓氏的族人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文化和传统,成为了青海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资料显示,鲜卑秃发的活动地域在甘青地区,一般以为他们是从鲜卑拓跋中分离出来的。汉末,那里出现的许多“凉”国: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都与鲜卑秃发有关。由鲜卑“秃发乌孤”建立的“南凉”,并不在南方,而是都于青海的乐都,势力范围深入青藏高原内部。唐高祖李渊祖上就是南凉国的大将。
靳育德先生在书中提到了四位秃发家族历史人物,可以看到,南凉总共传了秃发乌孤、秃发利鹿孤、秃发傉檀三个国君,在中国也只存在了十八年。在晋朝的时候由于民族矛盾加剧,鲜卑族开始了反叛,在秃发乌孤手中建立了国家,但是传到秃发傉檀时代就灭亡了。就像一颗流星,瞬间闪过。
但秃发姓氏的族人和他们的文化传统,对青海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存在和传承,不仅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青海的历史和文化,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窗口,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姓氏文化和历史。在未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保护这些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让它们得以继续传承和发展。
西宁虎台遗址
秃发族部分历史人物:
秃发寿阗(公元?~252年待考),鲜卑族,拓跋匹孤之子,河西人。著名秃发鲜卑族首领。在位时间从公元231~252年为期二十一年,终年岁数待考。
秃发务丸(公元?~308年待考),鲜卑族,秃发树机能之孙;河西人。著名西晋时期秃发鲜卑族首领。在位时间从公元279~308年为期二十九年,终年岁数待考。
秃发推斤(公元?~340年待考),鲜卑族,秃发务丸之子;河西人。著名西晋时期秃发鲜卑族首领。在位时间从公元308~340年为期三十二年,终年岁数待考。
秃发思复鞬(公元?~397年待考),鲜卑族,秃发务丸曾孙;河西人。著名西晋时期秃发鲜卑族首领。在位时间从公元340~397年为期五十七年,终年岁数待考。
秃发叔素(生卒年待考),鲜卑族;河西人。著名十六国时期南凉国将领。
秃发保周(公元?~440年待考),鲜卑族,秃发傉檀之子;河西人。著名十六国时期南凉国将领。
秃发虎台(生卒年待考),鲜卑族,一称秃发武台,秃发傉檀之子;河西人。著名十六国时期南凉国将领。
秃发破羌(公元407~479年),鲜卑族,一名源贺,秃发乌孤之孙;河西人。著名著名十六国时期南凉国将领、北魏大臣,源氏鼻祖。
南凉秃发氏家族历史人物
秃发乌孤:
(公元?~399年待考),鲜卑族;河西人。著名十六国时期南凉国建立者,南凉武王,南凉烈祖,与北魏拓跋氏同出一脉。八世祖秃发匹孤率领其部落从塞北迁徙到河西,辖地东到麦田、牵屯,西至湿罗,南抵浇河,北接大漠。公元395年(后凉麟嘉七年)七月,秃发乌孤大败乙弗、折掘二部,派将领石亦干建造廉川堡(今青海省民和县西北部),把他们全都聚集在那里。公元399年(南凉太初三年)正月,秃发乌孤从西平(今西宁市)迁都至乐都(今青海省),任其弟秃发利鹿孤为骠骑大将军、西平公,镇守安夷,秃发傉檀为车骑大将军、广武公,镇守西平。公元399年(南凉太初三年)八月,秃发乌孤醉酒之后,骑马奔驰,从马上摔下伤了胁骨,笑着说:“差一点儿就让吕光父子大为高兴。”不久病情严重,他对群臣们说:“各方祸难还未平息,应立年长者为君。”说完便去世了。秃发乌孤共在王位三年,谥号武王,庙号烈祖。其弟秃发利鹿孤继位。
秃发利鹿孤:
(公元?~402年待考),鲜卑族,秃发乌孤之弟;河西人。著名十六国时期南凉国第二代君王,南凉康王。南凉武王秃发乌孤之弟。秃发利鹿孤继位后,将都城迁至西平,改年号为建和。建和二年(401年),南凉境内出现祥瑞,于是大臣都劝秃发利鹿孤称帝,秃发利鹿孤于同年称河西王。建和三年(402年),秃发利鹿孤病重,命令说:“内外多忧患,国事繁多,命令车骑将军秃发傉檀继承大业,以成就先王的愿望。”秃发利鹿在位四年而死,安葬在西平东南,谥号康王,史称“康王陵”,今已被毁。
秃发傉檀:
(公元365年~公元415年),鲜卑族,秃发利鹿孤之弟;河西人。著名十六国时期南凉国末代君王,南凉景王。秃发傉檀年少机警,有才干胆略。秃发乌孤在位时,任其为车骑大将军、广武公,镇守西平。秃发利鹿孤继位后,将军国大事都委任于秃发傉檀。元兴元年(402年),秃发利鹿孤去世,秃发傉檀继立,自称凉王,迁都乐都,改元弘昌。义熙十年(414年),秃发傉檀投降西秦乞伏炽磐,南凉灭亡。次年被乞伏炽磐毒死,谥号景王。
刘志强,媒体人,青年作家,供职于青海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