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腾讯  |  新浪  |  搜狐  |  网易  |  凤凰网  |  中华网  |  百度  |  青海新闻网

【青海在线网·散文】去松多看杜鹃花

初夏来临,我报了西宁市周边一日游,乘旅行社大巴,去了海东市互助县一个叫松多的村子。

松多这个村子,最近网上炒的很火,就像去年炒的火热的扎尕那,今年炒的很火的武威麻辣烫一样,给爱好旅行、热爱大自然和喜好美食的人指明了方向。

我心里的急切和不安,也许只因松多村被世人冠以“青海扎尕那”的美名。甘肃的扎尕那,曾经俘虏过我的心;青海的“扎尕那”,是否也能俘获我的心呢?

去年,旅行社推出扎尕那两日游后,我的心里就像被猫抓一样的奇痒难受,坐立不安。位于甘肃省甘南州迭部县名叫扎尕那的小村子,着实去年在网上红了一把。犹记得,当时网上有一句很火的广告词:如果你没去过西藏,那么先去扎尕那吧,因为那里是“西藏的后花园”。

就为这句诱人的广告词和旅行社的温馨推荐,我邀约一帮朋友,亲赴扎尕那,体验和欣赏了那里的美景。当然,扎尕那的确很美,堪称西北的小江南,一点没有让我失望。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退休了,身心清闲了,喜欢到处走走看看,喜欢和大自然亲近。这个愿望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强烈。更不想错过每一个美景。

知道松多,是前不久读到青海读书会刘志强老师的一篇美文,题目叫《青海互助这个地方的杜鹃花开得正艳,不来真的会后悔》,触动了我心里那根思乡思景的琴弦。仔细读完,我的心里又像猫抓一样痒痒开了。

刘老师是我们青海读书会的会长,是一名“写家”,他很会写。他的这篇文章写得很传神很精彩,以致把我的心撩拨的跃跃欲试。阅读刘老师在松多村体验自然美景的美文,瞬间把我带到了一个超然世外、仙境般的“世外桃园”。

他写道,这里地理位置独特,地处高原腹地,四周群山环绕,仿佛是大自然精心打造的一幅山水画卷。很多人慕名而来,只为探寻这片被誉为“秘境净土”的神奇之地。

他感慨说,这里一半是烟火气息浓厚的乡村生活,一半是如诗如画的仙境风光。在这里,大家仿佛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力量,也体验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

写的绝了。我要的就是这触及心灵的感觉。从那一刻起,我的心里像住进了一个人,他老是催我:松多,快点去。

周末的一个早晨,我坐上了去松多的旅游大巴。

那天,去松多旅游打卡的人多得超出了我的想象,以至于旅游公司应接不暇,出动了两辆大巴,而且都是满员。

吃午饭时,我数了一下有九桌,一桌定额9个人,一共是81个人,加上做饭帮灶的后勤人员,大概不低于90个人。

除我们乘坐的两辆大巴,还有早于我们和后面来的旅游大巴,在停车场排了一溜。可见,松多之火,不是吹的。

去松多打卡,我是和妻子的同学们一道去的。妻子的同学有13人,加上我和李生顺两位同学家属,“同学游”团队增加到15人,可谓人数壮观。我们分乘在两辆大巴上。

出了互助县城,大巴行驶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山路曲曲弯弯,七弯八拐,“接下来是上坡,之后是下坡,弯多道急,大家抓好扶好,”女导游不时提醒游客们注意安全。

从车上观望,道路两旁是绿油油的庄稼和地膜洋芋、地膜蚕豆。麦子油菜与腰同高,洋芋、蚕豆有一两拃长。远处,层层梯田在阳光照射下泛着油彩,美得像哪个画家画的一幅精美的图画。地边上,碗粗的白杨树迎风摇曳,宽大的白杨叶子飒飒作响,似在欢迎我们游客造访小山村。

看到一路牌,才知道刚才看到的梯田叫松多梯田,藏在松多梯田山坳里的那一抹碧绿的蓝,叫松多水库。

呃!还未到杜鹃花开的地方,松多已经是风景如画了。

我们乘坐的大巴车从高峻的大山上驶下来,驶入一个平坦的山谷里。女导游说,这里距离杜鹃花开的地方不远了。

越往山谷里走,山谷里藏族风格的民居和附着物开始多起来。民居的门房敞亮,一律是红砖红瓦的平房,有一砖到顶的,有墙基砌了一圈黑灰色石片的。除了林业管护站和游客中心那栋漂亮的楼房,村里鲜见二三层的洋房。

嘛呢风车日夜不停呼呼转着,风雨无阻、四季不停地祈祷着平安幸福、健康吉祥。零散的庄户人家,像天女散花一样,散落在这个叫干琼石峡的山谷里。百十户人家也许有吧!

山谷里有小块农田和稀疏的白杨树,一条小溪从沟脑里一路唱着欢快的歌,撒欢似的来到山谷里庄户人家的庄廓旁边,为藏家带来人间欢乐。坐在车上能明显听到沟谷里哗啦啦的溪水声。庄廓外面是一圈白杨树,展枝扭捏,绿的可爱。

芒种才过几天,大山外面的庄稼已经老高了,这里的庄稼好像刚刚从地里钻出来,地膜洋芋、地膜蚕豆刚露出了毛茸茸的头;有的田里刚刚播下种子,正在等待发芽生长。

“麦子!”有人指着绿色说了声麦子,便有人急急辩白,“不是,是青燕麦,喂牲口的……”哈哈哈,众人大笑起来。

有人乘机起哄,“哎哟!城里住久了,连燕麦不知道,真正忘本啦!”又是一阵爽朗的笑声像海浪似的涌来……

松多,这个掩映在大山深处的藏族小山村,这里三面环山,山上青翠碧绿,圆柏昂首肃立,杜鹃繁花似锦;山谷里溪水潺潺,民居错落,古朴幽静,浑然天成,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相融相处的良好生态和自然环境。

“山坡上,有成片成片的杜鹃花,非常艳丽,非常好看。”下车后,妻子的一位同学如此评价松多的杜鹃花,并带领我们前往。她说,她已经来过一次了。

沿着妻子同学的指引,我们顺着沟谷一直往前走。走到半道,拐弯,上山,在半山腰见到了发出幽幽暗香的圆柏,以及一丛一丛、一簇一簇、一墩一墩零星的杜鹃,从山坡往山顶看,是一大片一大片密集的杜鹃花海。第一次见到满山的杜鹃,我兴奋的不知所措。一个劲感叹:“啊,美极了!”

这里的杜鹃花有两种:一种是开紫色花的,一种是开白色花的。这个时节,紫色的杜鹃出现败落的迹象,花瓣蔫头耷脑的,但可以想想到彼时的壮观;而开着雪白色的杜鹃,正处于盛花期,白得耀眼,像天空中落下来的晶莹的雪花。总体上,这里的杜鹃以紫色主打,白色好像是一种陪衬。

突然想起,村上春树在《盲柳与睡女》里对盲柳的描写:她拿过一张新纸币,在上面画盲柳。盲柳是杜鹃花树大小的灌木,开花,花被厚绿叶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叶形宛如一束蜥蝎尾巴。

哈哈,松多紫色杜鹃的叶子真的像一束蜥蝎尾巴呢!

我躬下身子,嗅嗅闻闻,左拍右拍,想真切地了解杜鹃的习性和生长情况。我看到,紫色的杜鹃叶片薄,细小,色泽银灰,花瓣有五瓣,花瓣中间伸出细长的10个左右的花蕊。白色的杜鹃叶片细长,厚实,深绿,花瓣是4瓣,花瓣中间没有细长的颤悠悠的花蕊。一般情况下,紫色和白色的杜鹃,是分开生长的,但也有例外,个别两色杜鹃在同一丛母株上的也不少见。

第一次和野生杜鹃亲密接触,感觉杜鹃花很美,这种美是一种幽静暗合的美,是一种热烈奔放的美,是一种娇艳无比的美,更是一种难以形容的美。听说,杜鹃有很多种名字,比如高山杜鹃、冬青、香柴、干柴、映山红等等,我更喜欢南方的叫法—映山红这个名字。度娘说,杜鹃有人工培育和野生之分,野生杜鹃通常形象地称呼为映山红。互助松多的杜鹃是野生的,完全可以称之为映山红。

“岭上开遍哟,映山红......”我的头脑里突然出现电影《闪闪红星》的画面。

置身花海之中,有一种被大自然拥抱和宠幸的感觉。阵阵山风吹来圆柏的浓浓香味和杜鹃花的芬芳,我似有置身仙境被陶醉的感觉。

“秘境松多”的美名流传开来,许是这两年的事情。

不难猜想,松多村民们世代以务农和放牧为生,过着自给自足、悠闲自得、少有商品意识的清平日子。以前,这里也许就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一个陶渊明笔下不为外人所知、不知今夕是何夕的“世外桃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这里我不由想起这美妙的诗句。村子被大山阻隔,信息闭塞,也带来另一个好处:村民基因里镌刻的信仰,连同保护自然的淳朴观念,一道被一代代传承下来。我们看到的是:这里的自然风貌,呈未开发的原始状态。一棵树、一棵草都保护的好好的。

山谷里,绿草茵茵,风吹草浪,地上像铺了一层厚厚的绿毯子。两面的阳坡和阴坡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祁连圆柏和密实的杜鹃灌木。杜鹃花盛开时姹紫嫣红,大山瞬间被染成了很好看的“红颜色”。从远处看,就像一座好看的“火焰山”,因此这里被世人惊为“人间仙境”,也不足为奇。

松多,因为满山满坡火红的杜鹃和洁白似雪的冬青,和甘肃甘南的网红打卡地——扎尕那相媲美,无论是“青海扎尕那”的美名,还是“人间仙境”的冠名,抑或“秘境松多”的宣传词,我相信这样的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合乎情理。

这几年,可能出于文旅宣传和建设新农村的考量和需求,松多终于揭开神秘的面纱,出现在了人们的视线中。正应了那句话:“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松多,戴着神性的光芒,名不见经传,这个季节属于你,因为你最浪漫。

2024年6月9日写于深夜

祁万红,喜欢读书,热爱生活,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青海读书会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