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腾讯  |  新浪  |  搜狐  |  网易  |  凤凰网  |  中华网  |  百度  |  青海新闻网

宏觉寺出名了,但你对西宁城中区了解多少?


盛夏,高原古城西宁因一座寺院,又火了一把。这座寺院就是千年古刹宏觉寺。近日,宏觉寺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后,众多人纷纷相互低声询问,这座寺院到底坐落在哪里?

今天,我想通过一座寺院,来简单聊聊西宁市城中区。因为,这座寺院就坐落在城中区宏觉寺街。再说详细一点就是,南大街东侧,与金塔寺隔街相望,是一座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藏传佛教寺庙。

为了把城中区的建置、区划、人物等介绍清楚,我专门到六一桥旧书摊购买了一本2000年7月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城中区志》查阅资料。因为现在网络上的一些文字不可信,也无法相信,所以只能从历史书籍中寻找更确切的答案。但遗憾的是,我手中的这本《城中区志》,也只记录到1986年。

说实话,在城中区生活了多年的我,对这里还是很陌生。从2020年开始,我慢慢寻找中区文化,写中区文化,对中区有了一些了解。今天这篇小文,也只是整理一下城中区过去的历史渊源,一个引子。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青唐城遗址

西宁市城中区地处青海省会西宁市中心,是古城西宁的发祥地,也是全省政治、文化、商贸、信息中心,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考古发现,今城中周围有众多的“卡约文化”遗址和青唐城遗址。有资料称,城中当属“卡约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1999年6月,在西宁市城中区南绕城高速路基建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现了一批汉代墓葬,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立即组织人员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历时三个月,在长约500米、宽50米的设计路面区域内,共清理出汉代墓葬 23 座、清代墓葬51 座,出土各类文物400余件。

关于建置

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军西逐诸羌,深入河湟,在今城中区之东设西平亭。建安十八年(213年)改设西平郡,城中为西平郡暨西都县治。397年后,鲜卑族秃发氏首领率部进入青海湟水流域,建立“南凉”王国,西宁城中一度为南凉的都城。北魏以西平郡为鄯善镇,后又改镇为鄯州,西宁城中仍为鄯州并西都县治,旋因吐谷浑强盛而绌废。隋朝为湟水县,唐朝设鄯城县,今城中地区为其辖地。北宋初,河湟吐蕃首领角厮啰驻今城中区,时称青唐城。宋崇宁三年(1104年)宋军进入青唐,改为西宁州,西宁之名由此而来,沿用至今。元代仍称西宁州。明洪武五年(1372年)改西宁州为西宁卫。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西宁卫为西宁府,并设西宁县,“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衙门”驻今城中区。民国三年(1914年)裁撤西宁府改为西宁道。民国十五年(1926年)成立西宁行政长官公署,仍驻今城中区。民国十八年(1929年)始建青海省,城中为省府所在地,并为西宁县治。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6月,西宁市正式成立,为青海省省会,今城中为省府所在地。

1949年9月8日,西宁市人民政府成立,市人民政府下设6个区署,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城中地区南北大街以东为一区,以西为二区。1956年设县级的城中区人民委员会,辖区扩大,西至小桥,东至周家泉,南至湟中县总寨乡,北至湟水南岸。区人民委员会设在莫家街,区委机关设在大树巷。1958年成立城中区人民公社,1960年撤销城中区建制,分设城东、城西人民委员会。1961年5月,撤销城东、城西区,组建为城区,办公地设在观门街,辖五个街道办事处。1968年3月成立城中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改为城中区人民政府至今。

关于区划

西宁地域的变迁与划分,历史上曾有多次变化。而城中区的划分、则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始。

1949年9月,市内设6个区公署,城中地区南北大街以东为第一区公署,以西为第二区公署,1950年10月将区公署改为区公所,下设街政府。第一区辖:一、二、三、四、五、六、七等七个街政府,区公所设雷鸣寺街。第二区辖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等七个街政府,区公所设大树巷。

1956年8月,建立城中区人民委员会,辖区扩大,下属莫家街、饮马街、北大街、礼让街、南关街、清真巷、东关大街、北小街、大众街、莫家路、南大街等11个街道办事处和园树、殷家庄、新安庄、水磨、谢家寨5个乡人民委员会。

1958年成立城中人民公社,下设南大街、北大街、礼让街、观门街分社,城中公社辖22个居民委员会。

1960年2月撤销城中区建制,分设城西、城东人民委员会,1961年5月撤销城西区和城东区,组建为城区。

1963年3月撤销城区,建立城中区人民委员会,设仓门街、礼让街、饮马街、南关街、人民街5个街道办事处。

1968年3月改为城中区革命委员会,设人民街、仓门街、礼让街、饮马街4个街道办事处,1976年增设南川东路街道办事处,共5个街道办事处,32个居民委员会。

1979年增设南滩办事处,至此,有6个街道办事处,51个居民委员会。

1980年12月城中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撤销了城中区革命委员会,选举产生了城中区人民政府。

1986年城中有6个街道办事处,63个居民委员会。

人民街办事处辖10个居民委员会:民主街、水井巷、上人民街、下人民街、西关街、南关西、南关中、市政府院、汽车一场、人民街3号院。

南滩办事处辖9个居民委员会:上新青路、新青路中、下新青路、南山、南山路东、南山路中、南山路西、南滩东、南滩西。

仓门街办事处辖9个居民委员会:前营街、生产巷、雷鸣寺街、石坡街、仓门街、莫家街、上宏觉寺街、下宏觉寺街、南关街东。

礼让街办事处辖11个居民委员会:大同街、互助巷、北礼让街、南礼让街、解放路、自新巷、教场街、北大街西、七一路西、南长江路、北长江路。

饮马街办事处辖11个居民委员会:新民街、饮马街、玉井巷、法院街、七一路、文化街、观门街、兴隆巷、大新街、北大街东、上滨河路。

南川东路办事处辖13个居民委员会: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居民委员会。

2001年底,城中区辖饮马街、仓门街、人民街、礼让街、南滩、南川东路6个街道,31个社区、4个村(牧)委会。

2008年,西宁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城南新区(包括总寨镇101平方千米行政区域和城西区南川西路办事处26平方千米行政区域)纳入城中区管辖,调整后的新中区面积增至151平方千米,人口约28万人。辖7个街道、1个镇。

2020年,城中区辖7个街道1个镇:人民街街道、南滩街道、仓门街街道、礼让街街道、饮马街街道、南川东路街道、南川西路街道、总寨镇。

关于人物

西宁自古至今,人才辈出。其中可定为今城中区的人物,既多勇武善战之士,亦多睿知俊彦之才。南凉时的西平“神童”秃发归,13岁时撰《高殿赋》,据说“下笔即成,影不移漏”,时人比之为曹子建。妇女中有西宁的郭姓女子,曹魏黄初年间(220-226年)遭战乱没入宫中,后来成为曹操的孙子曹睿的妻子,后封“元明皇后”,相夫辅政,粉碎了宫廷中的政变阴谋。历代也曾有不少廉洁勤干的官吏,列名史册。元朝刘容,身为太傅,廉洁自律,以忠直称;明朝张经,官不过固安县丞,境内遇灾荒,济民不饲马,受上司苛责,拒不应命,后归西宁,竟家徒四壁,“并日而炊”(两天做一餐饭),泰然不改初衷。其孙张问仁,官至山东按察司佥事,在任工部主事时,库盈五千金,分文不取;任佥事时不受馈赠,拒绝请托,后遭疑罢官,处之坦然,临行百姓卧辙下挽留,回西宁时,图书之外无长物。乾隆时进士严宜,任盐政直隶长卢、蓟分司时,时清代盐政积弊甚深,收受巨额贿赂已成积习,故受之不为贪,但被他拒绝,后来案发,唯严宜一人未陷案中,时人这才钦其廉明有远见。清末时,刘永椿曾任广东翁源、龙川等县知事,生平以廉干称,殁于官,身无长物,由广东士民捐资将遗骨送回西宁。鸦片战争中,西宁镇标右营千总魏启明、把总卢炳、肃州镇标外委杨增福等与从征的士兵在浙江慈溪大宝山与洋枪洋炮的英国侵略兵浴血奋战中壮烈殉国,《清史•列传》中,褒称“忠义”。

晚清至民国期间,志士奇才,更不胜枚举,由于政治腐败,民生凋蔽未能彰显。如张思宪、李协中等灰心仕途,寄情山水,成为著名诗人。朱耀南除辑其父朱向芳诗词编为《寻芳书屋遗诗》外,尚辑有《舆地考略》《五大洲》《五大洋》等著述,欲扩展执政者的眼界,开启民智的苦心孤诣跃然纸上。多才多艺的邓敏,性敏好学,淡于仕途,故终生布衣。精研传统《易》学,重“格致”之学而不事鬼神,主张薄葬,著述颇丰。然行世者唯《树谷堂印谱》,特立卓行,实足后人景仰。清末举人丁耀奎,多次上书北洋政府呼吁开发青海。后又上书马麒,主张提倡实业,推广土产,殖民实边,培养人才,至今尚有积极的参考价值。原籍西宁的朱绣,倡导职业教育,精研边疆事务,遗著有《西藏六十年大事记》,近年重印。其余如诗人李焕章、基生兰,吟叹直抒民瘼;发展民族教育的邵鸿恩;开创合作社事业及农业科学教育的石殿峰;著名国画家及篆刻家晁永炘,刀锋直追浙皖名家,自成蹊径;画师柴成桂,不仅门下桃李芳菲,其墨迹遍及青海东部寺观庙堂;更有不少志士,忧国忧民,投身社会变革,如罗凤林壮年参加辛亥革命;钱平、余光等青年时期就参加中国共产党,为新中国的诞生和建设贡献出了一生。为了振兴桑梓,负笈远行,求学于外地者,解放前不下百余人,其中一部分人,解放后参加建设新中国的行列,作出了贡献。

宏觉寺

在这里,还要重点提一下杨应琚和龙膺两位历史人物。

杨应琚(1695—1767年),字佩之,号松门,辽海(辽宁开原)汉军正白旗人。雍正7年(1729)由荫生授员外郎,出任山西河东道。雍正11年(1733),莅任西宁道。

在西宁道任职期间,杨应琚以勤政爱民、精明能干而著称,为西宁的繁荣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心力。除了视察民情、修建桥梁外,杨应琚还十分注重西宁的文化教育事业。他深知教育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石,于是亲自倡办儒学、创办义学,并亲自制定“学约”“学示”,以约束、敦促地方官、教师、家长和学生。在他的倡导下,西宁地区的教育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崇尚儒学之风逐渐兴盛起来。

此外,杨应琚还亲自纂修了《西宁府新志》。他利用公余之暇,实地考察西宁府所属县、卫、所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和物产资源等情况,最终多完成了这部著作。这部《新志》不仅内容丰富、体例严谨、脉络清晰,还收入了杨应琚的许多文章和诗文,成为研究西宁河湟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

龙膺(1560-1622),字君御,武陵人。明万历八年举进士,授新都推官,善断疑难,誉为神君,后升礼部祠祭主事、国学博士、太常寺正卿。

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龙膺谪贬任西宁卫监收通判。龙膺长于诗文,十九岁中进士,两次任职西宁卫。万历二十四年(1596),龙膺编修了《西宁卫志》,这是目前所见的青海第一部志书。

龙膺第一次来到西宁之时,正是青海湖和河西松山地区(今甘肃天祝)蒙古诸部最为昌盛之际,祁连山两麓屡遭其袭击抢掠,西宁卫地区“岁无宁日”。万历38年,龙膺第二次任职西宁,迁监司。时西宁地区相对安定,龙膺专心于文教事业的发展,闲暇之余,创作了大量诗文。在西宁的日子里,龙膺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同探讨诗歌创作的技巧与心得,互相鼓励、互相支持。这些朋友中既有当地的文人墨客,也有来自远方的旅人。他们与龙膺共同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也见证了龙膺诗歌创作的成长与蜕变。

明万历年间,神宗荒于政事,频繁从民间选录宫女,龙膺上书《谏选宫女疏》被谪边戍。晚年回常德潜心著述,成为著名诗人、剧作家。代表作《纶隐文集》《九芝集》。

部分文字来源:《城中区志》

刘志强,供职于青海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