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在线网·散文】两家有喜之订婚(一)
小王和对象小于谈了将近1年,经过未来岳父母大人的层层考核,终于进入了实质阶段,商量着准备订婚。小王的父亲老王在家翻了翻老皇历,将日子大概确定,小王向未来岳父母请示过后,订婚的日子就定在9月份,阳历18日阴历16日的这一天。
小王知道这个未来的丈母娘可是位厉害的脚色,不说远近闻名,但也在当地小有名气,在居委会专门搞调解邻里关系的调解员工作,因此是能说会道,嘴巴子功夫厉害。
半年前第一次见未来的岳父母大人时,本来就胆怯的他让丈母娘一个下马威,弄得差点缓不过气来,那情景至今记忆犹新。他知道自己老实巴交的父母绝对不是她老人家的对手,得找一位和她老人家旗鼓相当的对手啊,因此苦思冥想,上班来皱着眉头,同事问他怎么了,小王如此这般诉了一通诉苦,最后说没有合适的人选去订婚,同事一听说:这事小菜一碟,咱们的工会张主席不就是最合适的人选么,能言善辩在单位是人人皆知,而且又是本地人,对当地的风俗习惯了如指掌,岁数和你丈母娘差不多,他们是同时代的人应该是不会有问题。小王一听同事这么一说,马上来了精神,冲到四楼去请张主席。张主席一听这是好事,成就一桩婚事,胜造七级浮图,于是满口答应。
8月18日,艳阳高照,风和日丽。
这天小于家人早早起床,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干净净,既清爽又显得素雅,客厅上首一幅当地书法家写的七尺中堂,内容是苏东坡《赤壁怀古》,是用魏书书写的,那魏书写的曲折迂回酋劲有力。小于妈也把自己打扮得干净利索,上身穿一件驼色的对襟羊毛衫,一条七分长的咖啡色裙子,一头波浪形大卷发是这两天刚烫的,并且在前后各漂了一些栗色,显得既传统又紧跟时髦,很是得体。这不,一大早就对着镜子左顾右盼,并时不时拉女儿和老头子看看自己还有哪些不到位的地方,弄得老于很异样,今天这老婆子怎么了,女儿订婚也不至于激动成这样啊,平时可不这么收拾自己,就连过年也没这么仔细过,不由打趣道:“老婆子,今天订婚的是女儿,又不是你,你干吗把自己打扮得要出嫁似的,激动啥啊,把家里再收拾收拾才是你最主要的。”
小于妈白了一眼老头子,心里想今天要是亲家母来就好了,比比谁年轻有气质,嘴里却说:“你邋遢了快一辈子,我可不像你,为了咱们女儿,给未来的亲家们留个好影响,我才这么收拾,你也把你那胡子拉茬的脸收拾收拾,别让人家笑话你。”正说着,小于也来到镜子前,看看镜子里的两个人的脸,小的几乎就是老的地翻版,女儿是母亲年轻时的影子,小于妈不禁感慨岁月的无情。
小于搂着妈的肩膀说:“妈,你咋看都不像快50岁了的人,看着就比我大几岁,丰满的身材,该凸出凸该凹处凹,风韵犹存,女人味十足么……”小于妈拿食指点了一下女儿的额头,“这个死丫头,尽胡说,怎么对妈说话哩,你妈我都快成家庭主妇了,拣些好听的给我说,是不是有啥企图?或者要妈对你未来婆家人更好一些?”嘴里这么说,心里却美滋滋的,还是女儿的几句话比老头子说的受用。
再说小王一行四人坐车来到小于家时快到中午十二点了,新亲家第一次见面,免不了相互谦让一番,好不容易把礼数做够了,大家才落座。沙发前面是一张80公分高的姜黄色小方桌,上首是小于的舅舅和张主席坐在沙发上,左边老王挨着张主席与小王表哥坐在一起,右边老于挨着小于舅舅和小于妈坐在一起,小于堂哥和小王坐在下首,刚好八人坐成一桌。
小于向小王使个眼色意思今天老娘心情很好,不会有啥麻烦的。
客人刚一落座,小于和妈妈赶紧为大家端上一碗热腾腾的牛奶红枣茶,每个碗中放有四个大小一样的红枣,意为四红四喜,每人面前摆上一双红筷子,意为两家有喜。第一道枣儿茶喝过后,擦过桌子,小于妈就指挥小于和侄子撤下奶茶碗摆上糖、花生、红枣、桂圆等八色干果,还有苹果、葡萄、香蕉、桃子四样水果,这合起来就叫十二连喜喜连喜。
闲唠了一会磕,大家也就相互认识了,小于妈觉得差不多了,就麻利地把水果和干果全部撤下,又重新擦了一遍桌子,摆上了凉拌酱牛肉、西芹百合、八珍凤爪、腰果虾仁等八样凉菜,中间一个全盘(里面是粉丝菠菜胡萝卜丝,外面用薄薄的大肉片包裹,形成一个锥形,最高处放一枚红枣),浑素搭配得当,红的绿的看着让人很有食欲。
凉菜上齐全后,小于妈端起了酒碟子,爽朗地说要认认新亲家,就和老头子一人拿酒壶一人端酒碟给男方来的人每人敬了6杯酒,意为六六顺。老王一看,在敬酒上不能失礼,于是男方又给女方父母及亲戚敬酒。
开席的第一道热菜:金黄色的“酸辣里脊”端了上来。小于父母热情地招呼客人吃菜。大家互相谦让着动筷子吃菜。
等到第四道热菜“牛肉丸子”摆上桌时,已经是酒过三巡菜过了五味,张主席觉得到该说正事的时候了。于是和小王父亲做了一些简单的私语,开口说道:“亲家母(张主席也跟着老王这么叫对方),现在两个孩子谈得差不多了,已经进入实质阶段,咱们就说说婚事当中具体的事,比如聘礼、首饰、衣服等”。
小于妈接过话头很自然地说开了,“我和老伴屎一把尿一把地把姑娘拉扯到25岁,辛苦就不用说了,现在姑娘大了要嫁人我们也拦不住,嫁人是迟早的事。我们家姑娘小时候身体不好,那时候这死丫头经常半夜三更弄得我和老于上医院,张主席啊,话是给你说了这些,但寒苦在我们心里”。张主席接过来说道:“亲家母,你们父母亲的心情我能理解,拉扯孩子都不容易”。小于妈紧接着说道:“不怕亲家和张主席笑话,姑娘的三金,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得有吧,这娉礼也得要,其实,这也是人老几辈子老祖宗留下的规矩,虽然大家现在条件都好了,每家基本上都是一个孩子,我们不该要聘礼,应该多配嫁些才对,但不要聘礼街坊邻居和亲戚们会笑话哩,我们家不能打破这个老规矩,你说是吧,张主席”。张主席心里纳闷,这位绕了一个圈子,说得一板一眼头头是道,说成九九八十一,聘礼还是要,但就是不知道她们要多少。顺着小于妈的口气说:“应该,应该,人这一辈子结婚就一次,没有三金是说不过去的,三金我们一定送上,但不知亲家母的意思是……”张主席知道彩礼的事不能说得太直白,只能婉转地说出,再说对方没给出一个数目来,自己也不好张口就来。小于妈起身端起一碟酒,看着张主席说:“来来来,张主席咱俩把这六杯酒干了再说”。说完先端起碟子中的酒杯,说了声先干为敬,一仰头,三杯酒已经下肚了。对于喝酒,张主席是来者不拒,因为自己的酒量在单位上也是数一数二的,心里想我就不相信喝不过一个女人!紧接着也是唰、唰、唰三杯酒下肚,那优雅的姿势不亚于角斗场上英国的绅士们。小于妈见张主席喝完落座了,干咳了一声,对着小王的父亲说:“亲家,彩礼嘛你们就看着送,只要你们觉得面子上过得去,我和小于他爹没啥意见”。说完拿眼睛直瞅着小王的父亲,心里暗喜,先给你们个冻萝卜看你们怎么啃。张主席心里清楚,小王今天请自己来就是为了对付眼前这位厉害的角色,他看见老王嘴角动了动,没说出话来,把头转向自己,在向自己求救,明白今天自己不说老王是不好意思说彩礼的事。可是,一般情况下应该是女方给出一个数,男方再请求降一些,直到双方都满意,达成共识就行了,可今天这位人民的调解员把难题出给自己这边,说高了,女方家肯定高兴,但自己这边又压力太大,说低了会让女方笑话。
他略一低头,站起来,拿起桌上的酒碟,看这小于妈笑眯眯地说:“俗话说:千年修得共枕眠,百年修得同船渡,今天我们能坐在亲家的家里,不但孩子们有这个缘分,看来我们大人们也是有缘的,为了这个缘分,我和亲家母碰一碟怎么样?”大家都高兴地齐声附和,小于妈便假意推辞,说不胜酒力等之类的话,张主席接着说:“亲家母不要羞了我的手,我早就听说你是海量,刚才你端酒,我多话没说全干了,来而不往非礼也,为表诚意,我先干了。”说完三杯酒已喝干了。小于妈一看这阵势,明白了今天不把这位主席大人喝晕,就算我这位调解员白干了,在大家的鼓励声中三杯酒很干脆地喝下肚。张主席一看对方把酒也喝了,慢慢说道:“是啊,这规矩不能破,但你未来女婿家的情况,你肯定知道一些。咱们人老几辈子都是女方给个明确的指示,那有我们男方看着送的道理,这不合规矩,也不和礼法,是不是,老王啊?”老王马上接口说:“就是,就是,亲家母就不要给俺们出难题了,还是由亲家母说说吧。”
后记: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就发生在新千禧年的高原古城。中国人的婚丧嫁娶是很有讲究的,订婚时双方家长不好说的事、需要沟通的事,必须由媒人这个中间人来协调,因此,媒人的角色很重要,这大概就是传统。
唐石,青海贵德人,供职于铁路系统,喜欢文学,享受文学,文字散见于省内外报刊杂志网络。青海读书会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