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在线网·散文】走,到麻尼新村吃饭去!
“走,到麻尼新村吃饭去”——这似乎是近年来湟源人休闲吃饭的惯用语。
闲暇时,邀三四好友或一群亲戚家人,奔麻尼新村而来,在这里聊天吃饭那可是首选。安静舒适的农家院,绿色美味的农家菜,能极大的满足你的口腹之欲。
人少,就进公路西边的“萍寓农庄”吧,今年这小小的农家院收拾的更干散了:大桌包间可容二十五人就餐,十人桌的独立包间有四个,另外还有一个六人的过厅小桌,这近七八十人的客容量很适合小分队“作战”。看那墙上的文字让人怦然心动:“我知道你会来,所以我会等”“想和你吃饭的人酸甜苦辣都爱吃,想和你见面的人春夏秋冬都有空”“如果再遇见,希望还是你” 如此在文字上用心的农家乐真的不多。白雪冬日,一个暖暖的土火锅能除尽冬之寒冷;“满场掌声”卤香四溢,那颤巍巍、亮闪闪的卤蹄,吃得人欲罢不能;土鸡炕锅,热情洋溢,最能裹腹。夏天天热,绿豆面饭块晶莹如翡翠,五种配菜分量超足,调上辣子,浇上醋,那爽便由里而外散发出来。四季常备的羊肉三肠,色香味俱佳。再辅助以“狗浇尿”、韭菜盒子,你只管担心你的胃容量就好,其他家常菜无需赘述了,承接几桌酒席的能力那可是必须的。
若不想费力点菜,就去旁边二巷的“刘家小院”,这里的特色“十大碗”曾在2018年获得“首届青海地方特色名小吃”你只要来,热气腾腾的“十大碗”便与你喜相逢。“十大碗”主打一个“蒸”字,上荤下素,一菜两味,油而不腻。先上的两碗称“下酒”牛肉蔓茎酥烂;五花肉配菜,荤素相间;主碗四碗,也称“荤四碗”“前四碗”:牛肉、羊肉、肘子、丸子荤菜狂享;中间来盘包子带汤,如砌石灌浆,饭量小的食客,至此已是腹无余地了。但菜还有“后四碗”呢,鸡蛋酥子、炒冻大头菜、素炒粉条、白水肉,浓浓的全是想当年的味道。“后四碗”素菜居多,边聊边吃,慢慢来……
人多,婚丧宴客,你更不必担忧,完全可以去对面上台村路边的“纳福苑”。纳福,纳福,首先从感官上让人心生欢喜。
“纳福苑”是麻尼片区餐饮的龙头老大,这个占地五亩可容纳800人就餐的餐饮处,为保证采光,采用“冂”字形建筑布局,将两层的房屋集中在东、北、西三面,南面无建筑阳光暖暖的照进来。整个顶棚采用弓形耐力阳光板全封闭,且有遥控遮阳网,保证了四季全天候的舒适用餐。“纳福苑”设有大小包间二十一个,十人座五桌的小厅两间,十五人座四桌的小厅一间,还有精心装修的可容三十桌的晏会厅,同时接待六、七十桌没有任何问题,特别适合大兵团“作战”。但也不拒三三两两的散客。因为全封闭的院落中,还设有六人的卡座包间四个,花园凉亭三桌,也就是说所有来客可以照单全收。这里还有专门为小朋友设置的滑梯、秋千、摇摇车,用餐不必顾虑孩子粘人。假山池鱼,曲径绿植,鲜花不断,四季如春。综合菜品种类繁多,地方特色更是上乘。宽厚仗义的老板,美丽能干的板娘,携同三十位餐饮服务人员竭诚奉献,你完全可以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如果你觉得人太多有点吵,那就去与“纳福苑”毗邻的“顺盛苑”,这里主打的青海老八盘自成特色,老板亲自掌勺,尽心为客户。进门便有音乐传来,悠扬飘渺,一听便知老板是一个性情中人。如果老板得空,便华丽转身,放下炒菜的颠勺,拿起萨克斯来一曲《友谊地久天长》,人间烟火,伴着西洋乐器,客人翩翩起舞,进门的大厅便成了炫动的舞池。吃美味佳肴,赏动听音乐,多重享受,何乐而不为?
阳光正暖,清风不燥,出门走走,你可以闻着酒香去下台村的付家酒坊品纯粮的酒酿。也可以去“源源醋坊”带几斤古法酿的湟源陈醋,这可是2024年上过央视《记住乡愁》的诚信好醋。再走几步,你可以去麻尼新村最南面的“严酿皮”作坊看看,它可是被收录在青海省非遗名录的小吃。作为湟源最著名的四大名小吃(马凉面、俞甜醅、严酿皮、韩羊头)的“严酿皮”就是从这个地方加工完成,然后送到西宁许多超市,并通过快递寄往全国各地,盛夏日销量四百张居高不下。怎么样?买几张带回去吧?
文末还需要说明的是:麻尼新村原名叫麻尼台,因为人们喜欢把山顶之上有开阔之地的平台称为台子,因为那些山是大自然堆砌而成后又像刻意削平了山顶,成为形状各异的平台。坐落在这个平台之上的村庄便被称为刘家台、冯家台、青岭台……毋庸置疑麻尼台就是一个坐落在山顶缓坡平地上的一个小村庄。它原先就坐落在湟源县波航乡西南的一座山上,虽然偏远,但这里土地肥沃、民风淳厚。麻尼台这个藏汉结合的名字,曾成为生于本乡的青海著名作家井石先生的一部长篇小说之名《麻尼台》。(麻尼,也写作玛尼,是藏语,通俗的解释是经文。“台”则是汉语,麻尼台该是放置经文的台子。麻尼台,据村民说早先的早先也真有石头垒砌的台子,后又有路经的藏族拉上了经幡,没有名字的村子便以此为名)正因为井石先生书的影响力,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被越来越多的人们知晓。
麻尼台这个早先百余户的村子,在2013年响应退耕还林还草,整合资源的国策,整体搬迁至本乡东北离县城三公里的浅山地区,为了和原来的地名有个区别,大家便称现在的村为麻尼新村。新村整齐划一的建设,六巷平行的布排,呈现着崭新的面貌。不用说统一规划的新村干净整洁,巷道笔直。全封闭房屋亮堂温暖,大红铁门喜庆气派。告别了土房子的村民恍如梦幻般的住进了豪华新村。在一系列惠民政策的扶助下,为了解决生存生活、就业增收的问题,县、乡、村三级联动通力合作,借助便利的交通,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着力打造乡村民俗餐饮。十一家“农家乐”餐饮首先起步。由于麻尼新村是第一个此地搬迁来的村庄,依照人们先入为主的习惯,其他后续搬来的四个村却鲜少人知。麻尼新村似乎成为了这五个村片区的代名词,随后搬来的上台村、下台村、石崖湾、南岔村被隐匿其中。
麻尼新村历经十余年的摸索、突破,如今的农家餐饮声名远播。许多人到麻尼新村,就是奔着吃饭来的。如今的麻尼新村正在民俗餐饮的致富大道上稳步前行。吸纳着越来越多的周边闲散劳动力,为带动着一个乡,乃至一个县的经济发展,麻尼新村顺应时代变革,启程奔向幸福路。
薛海梅,青海湟源人,湟源作家协会会员,近几年陆续在几家微信平台发表作品。退休了,怀揣儿时的梦想用笔记录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感动。青海读书会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