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在线网·散文】登大通明长城
2025年6月8日,我终于登上大通明长城。虽行程匆匆,却让藏在心底已久的心愿落了地,也算不负此行。
这次出游,登大通明长城本不在计划里。起初只想去大通赏杜鹃花,近几年,在大阪山,也见过漫山的杜鹃花与小叶枇杷。原打算重走大阪山看花,再在大通随意浪一圈,便返程归家。
我们沿着承载历史辙印的国道227穿行,一路揽尽山川盛景。
远看山有色。
在大阪山底,远远看见,白色小叶枇杷与紫色杜鹃并肩,一坡一沟地肆意绽放,像把积攒了整个季节的热烈,全泼洒在这天地间。有很多游人已经把车停在不同的路段,在花海里畅游。
我们将车停在观景台。我和女儿爬上山坡,急不可待地走进花海。看着一坡又一坡的烂漫,心里忽地涌起感慨:造物主定是偏爱极了这片土地,泼墨挥毫时,把最艳、最烈的颜料,全倾在这山野间。 又忍不住暗自嘀咕,祁连怎么就没有这般肆意的杜鹃花海呢?
这里真是个观赏风景的好地方! 站在花海中,远处 ,山峦朦胧唯美;近看,花瓣烂漫诗意。 遍野的杜鹃与小叶枇杷织就的锦绣里,牛羊隐入其间,慢慢悠悠咀嚼着这份美好 。我想,那蹄尖掠过花瓣,定会抖落起一地细碎的芬芳。
“陌上花开缓缓归矣”,原来千年后的山水间,这份从容的美好,依旧在路畔悠悠流淌,诱惑着行人把匆匆脚步,换成与繁花、与清风、与山野对坐的时光。
太漂亮了!太漂亮了! 我情不自禁地赞叹! 见我眉眼舒展、唇角带笑,心情舒畅的样子,老公说:“你念叨的杜鹃花看到了,咋不多看会儿?”他总把我随口的念叨放在心上,默默帮我实现愿望,这话让暖意忽地漫上心头。
美好都在这一程慢慢漾开。翻过大阪山,很多山坡上都铺满了白紫相间的花毯。依然有很多游客畅游在花海里,返回的人每人都摘了很多花 ,看起来心情都非常舒畅。
快到大通县城时,老公忽然对女儿说导航到大通明长城。他事先没透露行程,这让我格外惊喜——毕竟我不止一次念叨过明长城。
导航真是个好东西。跟着路线拐进窄巷时,我们都忍不住怀疑是否走错,却又抱着期待往前探路。车子沿着盘山小径缓缓爬升,路面虽窄却平坦整洁,两侧林木葱郁,野花灼灼,一路特别幽静,将城市喧嚣隔绝在外,只余满心清欢。我和女儿说,即便走错了路,这里浪一趟,也是一种享受。
导航果然靠谱,一路指引我们直达长城脚下。 不过下车的那一刻,眼前景象令人心头一沉。各种垃圾遍地,这么美的地方,怎么随意丢垃圾呢。美好的环境应该每个人都保护珍惜啊。
狼藉的垃圾和草木山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愤怒不已。 这么美的地方,本应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诗意角落,却因少数人的随意,成了文明蒙尘的伤口。守护美景不该只是一句口号,当我们在自然中收获治愈时,更该懂得珍爱环境。
女儿也痛心疾首地说:“这些人也是真是的,把垃圾堆到这里,难道垃圾自己会消失吗”。此情此景,让人无语。
下车走了几步,就到了长城。 在网络上查了一下资料:“大通明长城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明长城遗址,海拔最高处达4200米。它始建于明代中叶,距今已有451年的历史。大通明长城全长约44009米,保存较为完整,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大通明长城主要为夯土结构,采用石头垒砌、斩山为墙、挑挖壕沟及直接利用高大山体等不同方法构筑防御工事。其修筑吸取了历代军事防御建筑建造技法的精华,展现了中国长城防御工程技术发展的高水平。长城沿线设有敌楼、关城、营城、卫所、烽火台等,具有严密的军事防御布局和科学设防。”
我迫不及待登上明长城,举目四望,山野间绿意漫漶,千年风云仿佛扑面而来。夯土墙垣蜿蜒于山脊之上,部分墙体有豁口,不知是否因人为破坏所致?墙体宽窄不一,窄处仅容落脚之处,宽处可容人缓行其上。
墙面斑驳沧桑,小灌木与苔藓从裂隙中探出身来,织就岁月的肌理。指尖抚过粗粝的墙面,心中惊叹——这夯土城墙历经四百余年风雨,竟依然屹立不倒。古人的智慧与技艺,着实令人肃然起敬。
我战战兢兢爬上一处稍宽的城墙,极目远眺,视野顿时开阔起来。城墙内侧的绿林中,点缀着一棵棵开着白花的树,与金黄的花枝及各色野花相映成趣。微风拂过,阵阵混合着草木气息的花香扑鼻而来,竟辨不清究竟是哪一种花的芬芳。
在一处城墙豁口,绿影婆娑间,一株高大的红刺梅开得如火如荼,妖冶夺目。抬眼望向面前巍峨的老爷山,忽然想起那首花儿《老爷山上的刺梅花》。
1992年在大通县医院实习时,外科有位护士极善唱花儿。每当她值夜班,我便和同学溜去护士站听她唱歌。她性格大方开朗,眼底却总藏着一丝淡淡的忧伤。忙完手头工作,她便在办公室亮开嗓子肆无忌惮地唱花儿。也是那时,我学会了这首花儿。
她说,她喜欢唱花儿,很解压。也因为她唱花儿,有同事反映给院长,曾受到了批评。 但她说:“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时由不得果家,钢刀拿来头割下,不死时就这个唱法。”后来,因她的倔犟,得罪了一些人。 记得她唱完后曾对我们意味深长地说:“丫头们,人前头见了甭呀答话,大眼睛一呀闪了给呀回答呀。”当年年轻懵懂,只当是句俏皮唱词,未解其中深意。而今时光倏忽三十余载,再忆起那段岁月,方知人生海海、岁月倥偬间,有些情愫早已藏在花儿的曲调里,随年轮悄然生长。
突然,很想念她。
我和女儿沿着城墙走了很久。指尖抚过斑驳的墙面,忽然就想起那句诗“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那些曾在夯土城墙下挥汗的身影,那些守着烽火台眺望山川的将士,他们可曾盼过太平盛世?可曾在月夜思念家乡?是否有人带着一身征尘,重返故园? 摩挲着城墙上深浅不一的痕迹,耳畔忽然响起几句老调:“打墙的板子上下翻,催老了英俊的少年。花开花败年年有,人来人往岁月迁…… 这夯土城墙里,不知藏着多少背井离乡的故事、埋着多少异乡的英魂,更不知有多少人在光阴里耗尽了一生的守望,把望眼欲穿的等等,揉碎在风里叹息。
大通明长城,宛如一卷静静铺展的史书,默默记载着四百余载的沧海桑田。当我伫立在古老的城墙上,心底不禁漫起一缕莫名的怅惘。青山依旧,物是人非。 曾经,那些战火硝烟,那金戈铁马的壮烈,还有将士们浴血奋战的身影,仿佛都已深深凝固在这由黄土夯筑而成的墙体之中化作历史沉默的注脚。
因时间紧迫,我们只能远远眺望烽火台。没能近前触摸历史的温度,心底难免藏了丝遗憾。 下山时仍不甘心,在路边一户人家门口,遇见一对老两口与几个年轻人闲坐。我们忙打听是否有捷径直通烽火台,老汉摆摆手:“没有车能开上去的路,只能靠脚走。”
“这长城究竟有多长?”我追问。 老汉眯眼望向远山说:“长城长着尺码没有,顺着山脊梁,一直修有长城”。 阿奶笑着补话:“只要你们能走得动,想走多远,长城就有多长。就怕你们走不动哟!” 听着二老朴实的回答,我们便不再执着。
此次登临明长城,虽短暂驻足,却幸得亲历——目见城墙斑驳沧桑,手触夯土厚重,心感历史回响,鼻嗅草木清芬。一路行来,亦饱览山川胜景。若再心生贪念,反成负累。
人啊,知足方得常乐!
一叶禅,文字爱好者。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协会会员、青海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二十七期少数民族创作班学员,青海读书会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