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餐食藏“铅”:童心怎容如此伤害?
青海在线网 (文/易朝阳)近日,甘肃天水麦积区培心幼儿园251名幼儿集体血铅异常事件,如同一记重锤,敲响了公共安全与监管责任的警钟。这场由幼儿园园长、投资人指使后厨使用工业彩绘颜料制作食品引发的恶性事件,不仅暴露出个别教育从业者的道德沦丧,更折射出民办教育监管体系的多重漏洞。
从事件经过来看,早在今年春季开学,甚至追溯到2024年,就已有幼儿陆续出现反复腹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腿疼、脾气暴躁、注意力不集中等异常表现 。这些症状时轻时重,与儿童常见疾病症状相似,家长起初未引起足够重视,幼儿园方面也未采取有效措施,既未向监管部门报告,也未对食堂餐食进行排查。直至6月27日,一位幼儿家长带孩子体检发现血铅异常,消息在家长群传开,更多家长带孩子检查,才让这起事件浮出水面。7月1日,相关部门介入调查,最终查明竟是幼儿园园长、投资人同意后厨人员网购不可食用的彩绘颜料,稀释后用于部分食品制作,导致幼儿血铅异常,233名幼儿血铅异常,正常的仅有18人。
经公安机关查实,培心幼儿园园长朱某琳与投资人李某芳为降低食品成本,指使后厨人员通过网络平台购买含铅彩绘颜料,稀释后用于制作三色红枣发糕、玉米卷肠包等儿童餐食。查获的颜料包装明确标注“不可食用”,但涉事人员仍将其掺入食品,导致餐食铅含量超标超2000倍。更令人震惊的是,该园教师也出现集体血铅超标,部分教师血铅值超过500μg/L,远超成人安全标准(200μg/L),印证了“师生同食同住”的恶劣环境。
这起事件中,犯罪链条呈现明显的“系统性作恶”特征:从园长决策、投资人提供资金,到后厨具体实施,形成完整的利益输送闭环。涉事幼儿园每学期收费6000余元,在当地属中高端民办园,却将儿童健康作为牟利筹码,彻底背离了教育者的基本伦理。
幼儿园本应是孩子们的欢乐城堡,是他们健康成长、启蒙求知的温馨港湾。然而,如今这所幼儿园却因违规操作,让孩子们成为受害者,实在令人痛心疾首。铅,作为一种对人体毒性极强的重金属元素,对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的儿童危害尤甚。铅中毒不仅可能导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智商下降、阅读障碍等不可逆的神经损害,还会引发厌食、发育迟缓、反复腹痛、便秘或腹泻、贫血、免疫力下降、听力视力受损等一系列严重问题。这些后果,不仅关乎孩子的当下健康,更将对他们的未来人生轨迹产生深远影响,无数家庭也因此陷入痛苦与焦虑之中。
在痛心疾首之余,我们更需深刻反思,这样的悲剧究竟为何会发生?涉事幼儿园负责人与后厨人员,罔顾食品安全法规,漠视儿童生命健康,为追求食品的外观色泽,竟将不可食用的彩绘颜料添加到幼儿餐食中,其行为令人发指。但这起事件,仅仅是个别人员的道德缺失与违法违规吗?显然不是。从深层次来看,监管体系的漏洞与不作为难辞其咎。市场监管部门对幼儿园食品供应链的日常巡查制度形同虚设,未能及时发现幼儿园长期使用含铅添加剂制作儿童餐食这一严重问题;第三方检测机构在资质审核、检测标准统一性、检测结果及时公开等方面存在模糊地带,为权力寻租埋下隐患,甚至出现当地检测结果与西安检测结果相差悬殊的情况,让家长们对检测公信力产生极大质疑。
此次事件绝不是一个孤立的个案,它反映出校园食品安全监管长期存在的系统性问题。无论是幼儿园、中小学还是高校,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从食材采购、加工制作,到食品储存、配送,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存在风险隐患。要想真正杜绝此类悲剧再次上演,就必须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一方面,监管部门必须切实履行职责,强化日常监管,变“突击式检查”为常态化、精细化巡查,从源头到餐桌,对校园食品供应链进行全流程监控。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追溯机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区块链技术,实现食材来源可溯、去向可追、责任可究;明确校园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制定严格的“负面清单”,严禁使用高风险添加剂;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规范检测流程,确保检测结果真实、准确、公正,对违规操作的检测机构依法严惩不贷。
另一方面,要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对于那些为了一己私利,置儿童生命健康于不顾的幼儿园负责人、从业人员,必须依法予以严厉打击,不仅要追究其刑事责任,还要让其承担巨额经济赔偿,使其付出倾家荡产的代价。同时,对监管不力的相关部门和责任人,也要严肃问责,绝不姑息迁就。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保障孩子们的食品安全,是我们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与使命。甘肃天水培心幼儿园事件警示我们:教育不是生意,儿童健康更非可交易的商品。唯有将“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嵌入每一项监管细则,才能筑牢公共安全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