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在线网·散文】《一句顶一万句》有感
喜欢读书,但会经常忘了书里面讲的内容;也有例外,比如近期读过的几本书中,唯有法国作家弗朗索瓦·莫里亚克的《给麻风病人的吻》和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过后的一段时间内依旧在思索,依旧在脑海里回放着片段;而读完《一句顶一万句》仅用了五天的时间,更是打破了多年来的阅读时速。
曾经刷到过刘震云老师的一条短视频,惊讶于有人敢将生活中的真实现实堂堂正正的讲出来,而敢讲真话的人,自然会被一部分人真实地喜欢且怀着尊敬之意;之后又不断刷到有关《一句顶一万句》中的经典语句,或者我经常去刷他的视频讲话,同样的一段文字,我读出来感觉不到深刻,唯独从他的讲述,从他的语言角度和语气中才能感受出幽默和深刻的道理。这或许就是语言的艺术感知力,区别和道理还是普遍存在的。
小说中讲过的哲理如下:
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说得着的人千里难寻。
生活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
人要一赌上气,就忘了事情的初衷,只想能气着别人,却忘记了也耽误了自己。
事情想不明白,人的忧愁还少些;事情想明白了,反倒更加忧愁了。
……
也刷到过有人为了博眼球和流量,用网络上编织成的几句文字冒用作家的经典名句,评论区立马有人识别出了真伪,只因好多人认真读过;不自信的人还在问,第几页呀,我咋没有看到过。哎,图书馆的书一时半会儿是排不到了,还是自己买一本吧!
《一句顶一万句》是小说,更像讲故事,讲述三代人身处不同的环境与周围不同的人之间发生的关联故事,比如走街串巷的买卖人或者有固定作坊的生意人。小说中出现的人物众多,都是围绕主人公杨百顺及家庭成员间可接触的人际圈展开,所有出场的人物各有性格特征,其处事、行事风格也都有长短不一的文字交代,都是固定年代里乡镇农民的职业共性特征和生活细节上的详细展示;每个村庄都有具体的行业、具体的人以及行业垄断范围,比如杨家庄卖豆腐的老杨,马家庄赶大车的老马,镇上铁匠铺的老李,剃头匠老裴,曾家庄杀猪匠老曾等等。
主人公不喜欢走街串巷去卖豆腐,也不想继承老杨的卖豆腐行当,在不公正对待下选择了离家出走,先后跟着老曾学杀猪,在蒋家染坊当学徒,给意大利传教士老詹当学徒,在老鲁的竹业社破竹子,又在种种前因后果中丢了饭碗、失了业。在机缘巧合下开始在县政府后院种菜,之后又在寡妇吴香香的盘算下入赘结婚。当老高和吴香香私奔之后,本来是带着继女巧玲假找吴香香,但随后又因丢了巧玲而真找,真找的人没有找到,假找的人找到后自己最终选择了不露面。
心中怀着愧疚,这一次他真正离开了延津。曾经的他喜欢喊丧的罗长礼,但罗长礼的主业是做醋,副业是喊丧,而单单一个喊丧养不活一个人。最终他占据着罗长礼的名字在陕西生活、去世。他的心事也因儿子的病逝而没有完成。
从杨百顺到杨摩西,从杨摩西到吴摩西,每一次改名都有一个由头,包括最后改名罗长礼,名字和命运有关联吗?
小说分两部分,出延津记和回延津记。在延津生活过的杨百顺自此没有回过延津,而最终回去的人是巧玲的儿子牛爱国。
下半部分的主人公是牛爱国,主要讲他的人生经历和情感纠结,中间讲明了姜巧玲被人贩子拐卖后改名为曹青娥,讲她的拐卖过程,在养父母家的成长经历、生活经历以及年轻时的情感错付。在婚姻陷阱中,她看到的是一个人的表象,等真正生活在一起,却是一个互相说不着的人,但日子还得继续。她照样为牛书道生儿育女。
原文中还写曹青娥的亲爹姜虎,当年因为劝架死在了山西沁源县,没有想到曹青娥长大,又嫁到了沁源县。看到这里感觉命运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时不时地拨弄着轮回的齿轮。
牛爱国也深陷两条情感线,在对的时间遇到不对的人和不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
小说中穿插的故事也讲明了一个个普遍道理,道理也是人一次次在经历中悟出来的:不经意说出的几句话变成了闲话,闲话在传播过程中串了味道,给了你解释的机会也讲不清了;人心经不起考验,不管是多亲密的关系,世间的友谊都因一件小事而翻船;在时间面前,过去的各种情谊再也找不回当初的感觉;活着时没有人在意,而真正在意你的人却将你身后的心愿放在了心上,比如吴摩西用心编织过老詹的教堂图样儿,牛爱国为了母亲的临终心愿回到延津寻找姜素荣,寻找答案和心安。
在寻找过程中,他看清了自己的心,但愿这一次他能找到真心交付的人。
读完书我又搜了一遍延津的位置:延津属于河南省新乡市,距离开封50公里,新乡20公里,郑州90公里,安阳130公里,有4个市辖区,5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有3268个行政村,是“中原粮仓”的重要组成部分。
平常喜欢看电影,也从心底感谢那些还原历史真相的人,如果不是看电影,我从来没有听说过1942年河南大饥荒,也因为电影,让更多人知道了这一历史事件以及作者的名字。包括《我不是潘金莲》的作者都是同一个人——刘震云,如果像我一样,现在知道也不晚,喜欢上作者的文字也不晚。
朱廷芳,青海石油作协会员,青海省作协会员,喜欢阅读、旅游,热爱发现和感悟生活里的美好。青海读书会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