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在线网·散文】秋光里的乡趣与暖意
青海的自然风光不亚于外地,只要有心,到处是美的情怀!
――题记
休假的尾声悄然临近,像是握在掌心的沙,越想攥紧,流逝得越快。窗外的风渐渐染了凉意,枝头的绿意也不像盛夏时那般浓烈,一寸寸地褪去鲜活,晕染出浅黄与深褐。秋日本就短暂,这般想着,便更觉要抓住这秋日的尾巴。恰在此时,姐姐和姐夫发来邀约,说要带我们寻一处秋景,把这转瞬即逝的秋光好好留住。
姐姐说,青海的湟源峡与湟中乡趣卡阳是秋日里的好去处。早听闻乡趣卡阳开发成旅游胜地已有十余年,每次看到姑姑从那里游玩归来晒出的照片,金黄的梯田、苍翠的山峦、错落的景致,都让我心生向往,总好奇那片土地究竟藏着怎样的风光。约定出发的那天,天朗气清,我们早早备好了食物与用品,姐姐笑着说:“先去乡趣卡阳吧,让你亲眼看看那片美景。”
车子缓缓驶出城区,风从车窗缝隙钻进来,带着草木的清香,温柔地拂过脸颊。沿途的景致渐渐换了模样,路两旁的树木枝叶繁茂,搭起一道浓密的绿荫,阳光透过叶隙洒下,在路面织就斑驳的光影。视线再放远些,是还未收割完毕的麦田,沉甸甸的麦穗在风里轻轻摇晃,翻涌起金色的浪涛。翠绿的树木与金黄的麦浪交织在一起,像是大自然亲手调配的调色盘,明快又温暖,看得人心头敞亮。
山路蜿蜒,车子在起伏的山道上前行,转过一道弯,又是另一番景象。远处的山峦笼罩在一层薄薄的雾气里,朦胧得像一幅水墨画,原本浓绿的山体,被秋意晕染出深浅不一的墨绿,间或点缀着几簇浅黄,多了几分层次感。导航里的女声轻柔响起:“前方400米到达目的地。”这时才惊觉,不过半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已然抵达了心心念念的乡趣卡阳。
刚下车,便被眼前的景象吸引。几尊用黄白色石头砌成的雕塑矗立在入口处,石头大小不一、形状各异,高低错落地堆叠着,最显眼的是上面用绿色颜料书写的“乡趣卡阳”四个大字,苍劲有力,与周围的自然景致融为一体。停车场的阿姨热心地指引我们:“可以把车开到山顶的拍摄点,从高处看梯田才叫好看哩!”
我们一行人便驱车往山上走。这里的山算不上巍峨险峻,称不上“山巅”,可随着车子不断攀升,视野渐渐开阔,风也变得更清爽些。当车子停稳,站在观景台的那一刻,我忽然想起杜甫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虽无泰山的雄伟,可眼下的景致,足以让人忘却尘世的喧嚣。
层层叠叠的梯田顺着山势铺展开来,盛夏时的翠绿已被秋日酿成了黄绿相间的模样。金黄的麦浪在梯田里起伏,与周边墨绿的山峦相映成趣,像是大地披上了一件绣着金边的绿衣裳。风从山间吹来,带着麦秆的清香,吹得人衣袂翻飞,也吹得梯田里的麦浪翻涌,发出沙沙的声响。只是山顶的风实在大,站了片刻便觉得凉意透骨,姐姐怕我们着凉,笑着说:“下山吧,下面还有更多好景致等着我们呢。”
顺着山路往下走,才看到乡趣卡阳真正的入口。一道灰色的石头大门修得古朴雅致,“乡趣卡阳”四个金色大字刻在门楣上,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工作人员热情地为我们介绍园区的景致,买好门票后,家人怕我走得累,提议坐观光车上山。开观光车的师傅十分健谈,一上车便打开了话匣子,像个专业导游般,把园区里的景点一一道来。
“前面那片花海,颜色多着呢,黄的、蓝的、紫的,开得正艳!”“过会儿能看到飞机、坦克的造型,还有恐龙和长颈鹿,都是供游人打卡拍照的!”师傅的声音带着青海人特有的爽朗,伴随着车子的颠簸,我们一路欣赏着沿途的风光。路两旁的鲜花果然如师傅所说,开得热烈奔放,各色花朵簇拥在一起,像是铺在路边的花毯。那些造型各异的摆件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花丛中,飞机的机翼展开,仿佛下一秒就要冲上云霄;恐龙的脖颈弯曲,像是在凝视着过往的游人;长颈鹿昂着头,姿态温顺,引得游人纷纷驻足拍照。最有趣的是“会说话的树”,眼睛一眨一眨的,眉毛也会动,舌头伸进来又缩进去,树干上挂着小小的音箱,走近时便会传来轻柔的音乐与问候,惹得孩子们围着树打转。
观光车在一处木质台阶前停下,师傅笑着说:“前面的路得自己走啦,慢慢逛,别着急。”我们沿着木质台阶往上走,台阶蜿蜒崎岖,伸向山林深处。台阶两旁是一望无际的绿色草丛,间或生长着几棵松树,枝叶苍翠挺拔;还有些刺蒺藜树,枝干上带着小小的尖刺,树上都结满了橙色的果子,透着几分野趣;偶尔也能看到几棵叫不上名字的树木,树干高大粗壮,独自挺立在草丛中,像是守护这片山林的卫士。
每走一段路,便会遇到一个木质观光台,台上摆放着长条木凳,供游人歇脚。站在观光台上眺望,能看到远处低洼处的水塘。水塘不大,水却清澈见底,十几只白色的鸭子在塘边悠闲地散步,时而扑棱着翅膀跳进水里,激起一圈圈涟漪。塘面平静时,远处的山峦、天上的云朵,都清晰地倒映在水里,像是一幅流动的画。微风拂过,塘面泛起层层波纹,倒影也跟着晃动,分不清是山在动,还是水在流。
循着声音往前走,远远便听到“咚咚咚”的机器声。走近一看,原来是几位农民大伯和家人们正开着收割机收割麦子,金黄的麦子被收割机卷入,转眼便变成整齐的麦秆。旁边停着几辆三轮摩托车,等着装收割好的麦子。阿姨们脸上带着丰收的喜悦,时不时与我们打招呼,机器声、说话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烟火气。我忽然明白“乡趣”二字的含义,不是刻意营造的景致,而是这份融入自然的生活气息,是丰收的喜悦,是质朴的烟火。
从小到大,姐姐总是这样,把我的事放在心上。记得上初中时,姐姐刚学会骑自行车,她那时读高中,我们在同一所学校。每天清晨,她都会让我坐在自行车后座上,带着我一起上学。那天或许是我太重了,又或许是她骑车还不够熟练,刚骑到学校门口,车子突然失去平衡,重重地摔在地上。我下意识地闭上眼,却没感觉到预想中的疼痛——是姐姐在摔倒的瞬间,用胳膊护住了我。我爬起来时,看到她的膝盖擦破了皮,渗出血来,可她却先拉着我问:“有没有摔疼?”那一刻,我鼻子一酸,想说些什么,却又说不出口。后来,无论我生病还是遇到烦心事,姐姐总是第一个出现,无微不至地照顾我、安慰我。这次休假,她又特意抽出时间,带着我们来寻秋景,这份心意温暖了我大半生。
正当我们沉浸在美景中时,天边突然飘来几朵黑云,风也变得急促起来。姐姐抬头看了看天,皱着眉说:“怕是要下大雨,咱们赶紧收拾东西下山。”大家连忙加快脚步,匆匆往山下走。好在天公作美,走了没多久,黑云便渐渐散去,并没有下起雨来。我们索性放慢脚步,又细细欣赏了一番沿途的景致,那些刚才匆匆路过的花海、造型摆件,此刻再看,又多了几分韵味。
只是走得太急,我竟把包落在了恐龙造型旁的石凳上。等我们发现时,已经过去了一个小时。包里装着身份证、手机等重要证件,若是丢了,不知要添多少麻烦。我急得团团转,姐姐连忙说:“别慌,我和你姐夫上去找,你们在山下等着。”说着,便拉着姐夫往山上跑。我站在山下,心里七上八下,既担心包被人拿走,又心疼姐姐来回奔波。约莫过了二十分钟,远远看到姐姐和姐夫的身影,他们满头大汗,手里紧紧攥着我的包。“找到了,就在石凳上放着呢,没人动。”姐姐笑着说,脸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我接过包,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眼眶却忍不住发热——每次我遇到麻烦,姐姐总是第一个为我奔波,这份沉甸甸的爱,早已刻进了岁月里。
找回包后,我们又在园区里待了半个小时。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梯田上,给黄绿相间的景致镀上了一层金边;水塘里的倒影被染成橘红色,鸭子们也慢悠悠地走上岸,准备归巢。微风拂过,带着一丝凉意,却让人觉得无比惬意。直到天色渐渐暗下来,我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车子驶离乡趣卡阳时,我回头望去,那片金黄的梯田、翠绿的山峦,还有姐姐忙碌的身影、家人的笑容,都定格在秋日的余晖里。这个秋天,我不仅留住了眼前的美景,更留住了姐姐的疼爱与家人的温暖。那些藏在秋光里的乡趣与暖意,会像一粒种子,在记忆里生根发芽,每当想起,便觉得心头温暖。
杨成秀,笔名:欣然,出生于1976年,青海西宁人,毕业于青海联合职工大学,从医30年,喜欢音乐、读书和旅游,是一个业余写作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