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三位青海读书会书友这样说……
写在前面的话:
最近,青海读书会连续举办了多场读书活动,受到广大网友和书友们的好评。其中,大家谈到最多的话题依旧是”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作为一个小编,回答这样的问题还真有些难,我们不妨把答案交给青海读书会的资深读书人,一起来听听他们是如何读书的?
天脑蛋:精神上的遨游让我无比享受
问:在您的成长或工作中,有没有某件事或某本书,让您真正意识到“读书有用”?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答:在我儿时,对“读书有用”的认知便已萌芽,这主要归功于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母亲虽不识字,却对知识满怀敬畏,一心盼着女儿们能通过读书出人头地。父亲仅有小学三年级学历,却凭借自学广泛涉猎书籍,掌握了电学知识,在人才济济的电厂从基层一步步晋升至副厂长。他们从未高谈阔论读书的益处,却用实际行动为我诠释了读书的力量,这份对知识的重视与追求,如同基因一般融入我的血脉,让我一生受用不尽。
问:您平时在读书时,会优先读什么样的书?
答:我读书的范畴颇为广泛,文学类、育儿书、工具书、游记、历史小说等都在我的阅读清单上。若要排个优先级,文学类书籍绝对是首选。沉浸在优美的文字里,我仿佛能穿越时空,跟随书中的主人公领略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体验百态人生,思考各种价值观念,这种精神上的遨游让我无比享受。
问:您一天中固定的读书时间大概在什么时候?这个时间段是刻意安排的,还是自然形成的?
答:每晚睡前、每周末上午去图书馆,还有上班路上和跑步时听书,这些是我固定的读书时段。起初,每晚睡前阅读是为了让自己在知识的滋养中收获踏实与安定,如同服下了一剂安眠良药;周末去图书馆,既能陪孩子写作业,又能为自己充电;上下班路上和跑步时听书,则是为了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这些刻意为之的安排,久而久之便成了自然而然的习惯。
问:您读一本书时,会做笔记、划重点,还是更习惯“沉浸式通读”?哪种方式让您对书的记忆更深刻?
答:我的阅读方式因书籍形式而异。读纸质书时,我喜欢用各种颜色的勾线笔划重点,遇到心仪的字词和段落,便认真标记下来。读电子书时,看到精彩之处,我会评论或者点赞其他读者的评论。对于特别喜欢的书,我还会专门撰写读书笔记。当然,很多时候没写笔记并非书不够精彩,而是自己偷懒啦。
蔡雪艳:在书的世界里享受宁静
问:在您的成长或工作中,有没有某件事或某本书,让您真正意识到“读书有用”?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答:伟人的诗词对我影响深远,是我特别钟爱的读物,也是改变我处事方式的良师益友。诗词中那些豁达、乐观、坚毅的诗句,如同明亮的灯塔,在我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指引我以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理解和处理,让我深刻体会到读书带来的力量。
问:您平时在读书时,会优先读什么样的书?
答:我优先会选择阅读人物传记。在别人的故事里,我能看到不同的人生轨迹,汲取他们的智慧和经验,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问:您一天中固定的读书时间大概在什么时候?这个时间段是刻意安排的,还是自然形成的?
答:我读书并没有严格固定的时间,但每天都会读,这已经成为了我的一种生活习惯。无论何时,只要有空闲,我都会沉浸在书的世界里,享受那份宁静与充实。
问:您读一本书时,会做笔记、划重点,还是更习惯“沉浸式通读”?哪种方式让您对书的记忆更深刻?
答:读书时,我会划重点做笔记。对于第一遍看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我会反复读第二遍、第三遍,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深度思考。有些书读完之后,我还会撰写读后感,这不仅加深了我对书的理解,也让我对书中的内容记忆更加深刻。
何涵帮:渴望通过阅读影响他人,让世界更美好
问:在您的成长或工作中,有没有某件事或某本书,让您真正意识到“读书有用”?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答:“读书有用”,这四个字于我而言,是贯穿生命长河的深刻体悟,更是在岁月流转中不断升华的人生箴言。我生于农家,儿时二哥凭借读书从村里考入陕西农林学校,毕业后顺利分配至省林业局,在西宁落户。他的蜕变如同一束光,让我笃定读书是农家子弟挣脱命运束缚、跃出“农门”的唯一通途。初中时,我创作的诗歌发表在中学生诗集,那股兴奋劲儿让我对读书的热爱愈发浓烈。高中偷读古龙小说,虽只对“小李飞刀”留有印象,但那段时光成了课业的别样调味。工作后,身为高中化学教师,为提升教学水平,我阅读化学解题与教学参考资料。走上管理岗位面对难题时,我发现优秀管理者都爱读书,他们通过阅读更新理念、明晰思路。一次书店之行,《樊登讲论语·学而/先进》让我这个“文言文小白”也能读懂经典,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令我豁然开朗。如今,“读书有用”于我有了更深刻的内涵,它不仅是改变命运的工具,更是滋养心灵、提升认知、沉淀智慧的源泉,我渴望通过阅读影响他人,让世界更美好。
问:您平时在读书时,会优先读什么样的书?
答:在阅读选择上,我尤为钟情文学“大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解读类著作,像《樊登讲论语•学而》《樊登讲论语•先进》,还有西安交通大学韩鹏杰教授的《道德经说什么》《庄子说什么》《周易说什么》,以及已故台湾学者曾士强先生在“帆书”APP上对《周易》的解读音频,它们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让我领略经典的魅力。在专业领域,学校管理、教育学、心理学、教科研相关书籍我也爱不释手,四川阆中退休的汤勇局长的系列著作,李镇西、詹大年、冯恩洪等教育界前辈的办学理念,都如明灯般指引着我的教育实践。
问:您一天中固定的读书时间大概在什么时候?这个时间段是刻意安排的,还是自然形成的?
答:读书于我,恰似一场随心而至的心灵漫步,时间从不拘泥一格。车上、手包里永远备着书籍,只要得闲,我便会翻开书页。最惬意的阅读时刻,当属独处之时——晨光微熹的清晨,早起半小时沉浸书中;午间小憩后,以文字舒缓身心;夜色深沉的睡前时光,更是阅读的黄金时段。这些阅读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我花了整整一年多时间,才将其融入生活肌理。阅读途中偶有倦怠,我便转换书目;兴致盎然时,同时研读几本不同领域的著作,如今,读书早已成为我生活必需品,若一日未读,便觉心神不宁。
问:您读一本书时,会做笔记、划重点,还是更习惯“沉浸式通读”?哪种方式让您对书的记忆更深刻?
答:我的阅读之旅,看似随性自然,实则藏着一份执着与巧思。起初,为培养每日阅读的习惯,我自创了一套独特的读书笔记法:先记下日期与天气,让阅读与当下时光联结,再专注研读一个章节或模块,用黑色中性笔圈画精华语句并摘抄,合上书本后,用红色中性笔写下即时感悟。真正将阅读融入日常,花费了近一年半的时间,其间计划常被琐事打断,但笔记本上清晰标注的日期成了我的“进度追踪器”。为提高阅读效率,我还尝试过“番茄钟”学习法。当阅读成为自然而然的习惯后,这些刻意的规划便悄然退场。在我看来,阅读的意义在于内心的触动与思考,无论是发现问题还是照见自己,都是难得的收获。随着阅读积累渐丰,表达的欲望也愈发强烈,在阅读输入与写作输出的循环中,我收获着独属于自己的“小确幸”。
海燕,青海读书会编辑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