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腾讯  |  新浪  |  搜狐  |  网易  |  凤凰网  |  中华网  |  百度  |  青海新闻网

【青海在线网·散文】藏在 “瞎活” 与鞠躬里的生命暖光

前段时间在体检过程中,有一幕情景,让我久久不能释怀。事后,我最深的感触就是一定要做一个有温度的医生,不可以将就诊或者体检的人员当做一个部位或者一个脏器,查完就结束了。

当时体检的是一位六旬老妇人,体检过程中发现所查部位均有结节,遂查看了体检来源,指引单显示是特殊家庭。检查过程中我告知她虽有结节,但性质都考虑是良性的。无论她经历了什么事情,请一定尽可能照顾好自己的情绪。

当我把她从检查床扶起时,她湿润的眼角瞬间流出了眼泪,我递给她纸巾的同时安慰她,很多时候我们都是需要自救,人生实苦,唯有自渡,甚至最难的时候就是救自己于水深火热之中。在我转身准备叫下一个检查者时,她擎满了泪水对我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双手合十连声说着谢谢。

我的心情很复杂,旁边年轻的同事问我她为什么查,活到这把年龄,能让自己悲痛欲绝的事情能有哪些呢?我猜测可能是失独家庭,我不敢去揭她的伤疤,更害怕应证了我的猜测。下班的路上,这个场景一直在脑海里循环播放。

回到家后,翻看视频,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向一位医生咨询,自己总是担心这担心那的,怎么办?这位医生说,已经七十多了,就这样瞎活着,挺好的。老太太是否听进去了,我不知道,但这句话总是回响在耳畔,萦绕在心间。人生无常, “瞎活” 两个字,像一把温柔的小锤子,轻轻敲开了紧绷的心弦,让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日子不一定非要攥得那么紧。

从那天起,在忽然想起这句话的时候,自己就会给自己松绑,自己的生活不再是负重前行,也没有太多的非要不可的理由。其实“瞎活”从来不是摆烂的借口,更不是对生活的妥协,而是一种清醒的 “放过”——放过那个总想着“必须完美”的自己,放过那些“求而不得”的执念,更放过“无法掌控”的焦虑。

这份 “瞎活” 的智慧,本质上是对自己内心的尊重——不再用别人的标准衡量自己的生活,也不再把 “应该怎样” 绑架 “想要怎样”。就如网上爆火的苏敏阿姨,五年前,56岁之前,家人是她的全世界,所以的时间和精力都在家人身上,唯独没有她自己。她辛辛苦苦的付出源自委曲求全,但鲜有人问一问她是否快乐。当她顿悟到想为自己活几年,哪怕在别人眼里是‘瞎折腾’也乐意时,人生精彩的下半场才拉开了序幕,从身心的自由到笑逐颜开,当眼角的皱纹都笑成了花时,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所有心灵困顿的人,原来 “好好活着” 从不是一个统一的模板,不是必须功成名就、不是必须按部就班,而是你愿意为了什么而开心,愿意为了什么而投入,哪怕那些事在别人看来 “没意义”,只要你心里觉得值,就是最好的生活。

生活从来不会事事如意,就像那位六旬老人,明明已经承受了 “特殊家庭” 的苦难,还要面对身体里的结节;就像苏敏阿姨,为了自由破釜沉舟。可正是这些 “事与愿违”,让 “瞎活” 的态度更显珍贵——它不是让我们逃避困境,而是让我们在认清生活的不完美后,依然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小确幸。

十余年前,自己成了科室的负责人,总觉得自己带一个充满活力的小团队,总不能让这些年轻人跟着我干了数年,仍然成绩平平吧!总觉得领导给我们更新仪器、支持业务学习,到头来总不能让科室整体可有可无的存在吧!总不能奋斗了十年,结果在青海的超声界连一席之地都没有吧!总觉得自己就是科室同仁的风向标工,所以在专业的学习上尽可能起到领头羊的作用。总觉得既然自己既然是家长,就尽可能把管理工作做好,尽可能不要让领导们指指点点的,尽可能让下属干得开心点,尽可能为大家挡风遮雨……这些想法都在心里,我不去解释,不必表白,用我的行动就是最好的答复,每个人和科室的成长就是答复,所以这些压力更多的是来源于自己对自己的要求。

四年前,自己的岗位微调之后,压力锐减。神经松弛下来后,回顾这前半生,后知后觉日子哪能事事顺心?今天难过了,明天太阳一出来,该过还是得过。别把自己逼太紧,我突然明白,“瞎活” 不是放弃努力,而是在努力之后,接受 “可能没有好结果” 的坦然;是在遭遇挫折之后,依然有 “明天再试试” 的勇气;是在看透生活的苦之后,还愿意为了一口甜而满心欢喜。

当我对六旬老人说人生实苦,唯有自渡时,也是对自己内心的劝解,不必事事苛求完美,就用“瞎活”自渡,风来听风,雨来赏雨,不跟生活较劲,不跟自己较劲,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日子过出自己的味道。

现在的我,也开始学着 “瞎活”:不再因为一篇文章写得不好而焦虑到失眠,而是告诉自己 “下次再改进就好”;不再因为周末没完成计划而懊恼,而是享受窝在沙发上看一部电影的时光;不再因为别人的评价而怀疑自己,而是更在意自己内心的感受。

慢慢发现,当我放下完美主义的执念,反而更容易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路边盛开的一朵小花、朋友发来的一句问候、家人的惦记,如今都成了治愈我的小确幸。

其实人生就像一杯茶,不可能永远滚烫,也不可能永远甘甜。有起有伏,有苦有甜,才是生活的常态。“瞎活” 不是让我们消极度日,而是让我们在茶凉的时候,依然能笑着续上热水;在味苦的时候,依然能品出回甘。它是对自己的温柔,是对生活的热爱,更是一种 “接受事与愿违,却依然向阳而生” 的勇气。

我用纸巾传递温暖,她用深深的鞠躬回敬,我只希望芸芸众生中的我们最终能将生活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张风英,1973年出生,籍贯青海西宁,1995年毕业于青海医学院。湟源县作家协会会员。从医二十余年,忙忙碌碌的工作,认认真真生活,用心感受,用爱发现生活中的美,用文字记录每一个心动时刻,用照片儿记录刹那间的美丽,让生命的印记熠熠生辉。青海读书会签约作者。